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黑龙江42亿斤水稻积压困局背后
2008-04-21   来源:中国农业网   

  当全球都在谈论粮食紧缺的时候,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却是另一幅图景,农民手中大量粮食积压成为了当地政府的心痛。在此背后,过度控制粮价、粮食购销体制以及现有补贴制度,都促成了这种局面的出现,进退维谷之后,控制粮价继而控制CPI涨幅的调控思路,正在给中国政府提出新的课题。

  此时此刻,黑龙江省的粮农们根本无心关注快速上涨的国际粮价,他们只能看着眼前一仓仓没有销路的水稻心焦。
  截止到4月1日,黑龙江省积压的水稻已经达到42亿斤。在这背后,恰是粮食收购等一系列中间环节“症结“的交集,一个高粮价背景下的“农资困局”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42亿斤
  每增加一个阿拉伯数字“0”,都会让王兆斌心里一沉。他是黑龙江农委的副主任,现在,42亿斤积压在农民手中的水稻,让他夜不能寐。此时此刻的他,甚至总想起那个“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2007年底,黑龙江政府专门进行了一次农情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农作物意向种植面积是17650万亩,比上年增加38.2万亩,而粮食作物面积也有大幅增加,其意向种植面积15897万亩,比上年增加205.8万亩。
  作为最早取消农业税的省份,黑龙江省政府上下都十分乐观,然而,这却只针对产量而言。“销售的问题,开头还不错,除了政府保护价的收购之外,商品粮的收购也很活跃,最高的时候,米厂把价格都抬到了1500多元一吨的水平。”王兆斌说,比照历史,这已经是一个十分不错的收购价格。
  不错的势头没有持续多久。黑龙江的粮农们便发现,自己的粮食不好卖了。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了青冈县双富村村主任陈井波,他向记者回忆,3月中旬时,他曾拉着2000多斤的水稻来到县上的民营米厂,想卖出一个好价钱。
  然而,他来晚了一步。“厂子的人告诉我,他们不收米了,我还寻思,变得怎么这么快呢?”带着疑问,他又走了县上的几个民营米厂,结果得到了同样的答案。当时的陈井波没有想到结果会像现在这样棘手,因为他觉得还有政府收购价“托底”,无非是少卖点钱而已。
  “到了国有粮库才发现,他们也已经收满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办。”陈井波说。村主任尚且如此,普通村民更不用提,他告诉记者,村里至少有1/3的粮农和他有一样的经历。
  王兆丰告诉记者,如是情况也绝非青冈县一县的“专利”,在3月初短暂的“良好开局”之后,黑龙江省绝大多数民营米厂都停止了收购,而绝大部分政府粮库在此时也已“满仓”,此时,王兆丰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农民卖粮会成为大问题。
  “到4月1日的时候,我们做了专项的统计,农民手里积压的水稻有42亿斤,而且这还没有算上玉米的积压,大概也有42亿斤的样子,形势很严峻。”王兆丰向记者强调。
  祸起米厂
  相比于2007年全年2700万吨的粮食产量,如今积压在粮农手中的42亿斤(合210万吨)水稻,比例并不算太高,但王兆丰提醒记者,从绝对值而非比例的角度看,这一数字已经非常严峻,丰收之后如何收购,现在看来,准备不足。
  记者了解到,按照目前的粮食购销体制,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大概40%左右由国家储备粮库进行收购,剩余60%,基本按商品粮处理,由民营米厂在政府制定的最低收购价之上,定价向农民收购。从王兆丰掌握的情况看,政府粮库的收购都已按目标完成任务,换句话说,民营米厂的“停止收粮”,在水稻积压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4月15日深夜,当记者拨通青冈县富华米厂厂长孙政才的电话时,电话的那一端,传来的也是抱怨的声音,他说他们米厂的日子现在也像手中压粮的农民一样,并不好过。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4409-1.html

标签:农机 背后 黑龙江

上一篇:江苏苗木市场的尴尬困局该如何破解
下一篇:世界粮价危机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