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棉花价格走势及2007/08年度棉花进口量的探讨
2008-05-14   来源:中国农业网   

  一、 当前国际棉花市场状况(USDA和ICAC)

  1、USDA的4月份报告中将全球产销差距调小到113.6万吨,而期末库存却相应调高到1298.5万吨,仅比2006/07年度低34万吨,说明全球供需基本平衡。

  2、二者与2007年9月份相比把中国进口量分别下调59.9万吨、61万吨,调整幅度接受,值得注意的USDA始终把2007/08年度中国棉花的消费量定在1164万吨。

  3、至3月底本年度我国进口的印度棉和美棉分别为53.14(2007年全年才进口了63万吨)和45.64万吨,印度棉占总量的40%,而印度一年出口约132万吨,80%进入中国,还有近50万吨的数量,美棉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

  4、USDA通过不断调低出口量,调增美棉期末库存来缓解出口压力(出口量下调了48万吨),但纽期28.5万吨的仓单量,使其实盘压力达到5.02%。

  5、与人民币升值相比,2006、2007印度卢比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分别达到11.8%、13%左右,越南盾、印尼卢比都在升值,使东南亚各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动力也在下降。

  6、印度已经意识到自身的棉花安全问题,计划将棉花进口关税由目前的10%降至5%,并拟取消现有4.5%的棉花进口附加税和对相关包装材料1%的出口退税措施;拟对进口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棉花实行零关税。

  二、2007/08年中国棉花产量

  1、统计局、棉花协会公布的数字是760万吨,同比增长1.3%,说明统计局间接承认2006/07年度产量750万吨,上调77万吨,但新疆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产量是29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8.2%。

  2、中国棉花信息网调查数据是750万吨。

  3、USDA和ICAC最新公布的产量分别为762万吨、775万吨,说明750―760万吨的产量受到广泛认可。

  4、一些棉麻公司和轧花厂认可720―730万吨,原因如下:A:根据2006、2007年公布的总产,扣除8个主产棉省区的公报棉花产量后,非主产省棉花产量增幅必须达到63.9%;B: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棉花种植面积8221万亩,同比也是增1.3%(产量也是增1.3%),但2007年后期内地河北、山东、江苏、河南等省份棉花受灾,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三、中国棉花消费分析

  1、3月份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6省纺织业进行摸底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全行业2/3的企业低于平均利润率,实际利润率只有0.62%,1/3企业实现的利润占了全行业的90.8%。

  2、2002、2003、2004年我国棉纺织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在100%以上,2005年、2006、2007年分别降至55.5%,19.8%,13.32%,2008年前两个月的已降至两位数以下。

  3、2004、2005、2006、2007纺织品服装出口顺差占国内总贸易顺差的比例分别为240%、98.6%、70.9%、59.8%,纺织服装业是国家减顺差、促平衡、保合谐的重心,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拥有自主商标的不足20%,自主品牌出口的不足10%,而且从近三个月出口结构来看,服装的比重明显下降,纺织品比例上升――非正常现象。

  4、据中国棉花信息网调查:2007年3月份、2008年3月份的纺纱配棉比分别为65.10%和56.95%,减幅达到8.15%,如按2006/07年度的棉花产量、进口量和期初、期末库存推算,配棉比低于55%,发改委在2月份的报告中指出:如照2007年化纤产量推算,国内企业纺纱配棉比在55%以下。

  说明:调查看“1/3纺企倒闭”的说法有些夸大,但整体棉纺形势进入“滞涨”期,新上和新投入的产能要低于减、停产产能,2008年棉花消费出现拐点,有下滑30―50万吨的可能。

  四、 至四月底国内棉花资源及本年度可能进口量。

  (1)资源总量

  a:商业库存约190万吨(3月底为261万吨)其中电子撮合100多个仓库共85多万吨。

  b:工业库存约128万吨(3月底为139万吨)

  c:各港口保税区寄售棉约29.2万吨(3月底为25.1万吨)

  d:国储棉约130万吨(按计划要轮出40万吨)

  e:未加工籽棉及其它约6―7万吨 供应总量为484.2万吨

  (2)月消费棉花量:按2006/07年度推算,产量(750)+进口量(228)+期初期末差(USDA为34.8万吨,ICAC为54.7万吨),实际棉花需求为1010―1030万吨,每月平均消费量约84―86万吨,2007/08年度以来新增产能已低于减停产的产能,棉花消耗处于缓涨或滞涨,后期可能下滑期,因此年度的棉花进口量在230万吨左右,2008年的进口量不会高于280万吨;若按部分涉棉企业720―730万吨产量测算,年度进口量会在250―260万吨,2008年进口量会在300万吨左右。

  (3)还需进口的棉花数量(5―8月):本年度前7个月进口了132万吨,从美棉和印度棉的抵港估算4月份进口量在20万吨左右,后四个月平均每月25―30万吨计算,总进口量约250―270万吨;按中国棉花信息网的调查结果推算,至4月底,可流通的棉花资源总量190+29.2=219.2万吨,还需进口85*4―219.2=120.8万吨,本年度的进口量达到152+120.8=272.8万吨,若国储轮出20或40万吨,则实际进口250万吨左右。

  五、2008年棉花种植及产量分析

  (1)USDA预测美棉种植减少13%,高于前期17%甚至20%的减幅,美棉的产量约下降50―60万吨,相应的出口能力下降50―60万吨。

  (2)印度西面季风来到,降水量达到往年99%,有利种植,印度棉受到中国、东南亚国家的企业的广泛认可,且印度国内需求增长很大,棉农植棉积极性高涨,预计面积有5%―10%的增长,ICAC的最近报告中预定测2008/09年度印度棉产量达到564万吨,比2007/08年度增37万吨。

  (3)调查看,中国内地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份植棉面积稳中略增,预计增幅5%左右,而江苏、山西、陕西等省有所下降,而新疆的植棉面积与2007年持平或略有下降,总产将略有上升。ICAC的4月月报中也将2008/09年度中国产量估测为813万吨,比2007/08年度高53万吨。

  (4)乌兹别克等中亚产棉区天气状况良好,降雨及时,解决了雨水不足问题,植棉面积基本持平。

  (5)非州棉在东南亚和中国、欧州市场受到普遍欢迎,再加上印度进口零关税的刺激,2008/09年度的种植面积呈恢复性上涨。

  说明:1、中国内地及新疆部分棉区4月份基温低,加上降雨,棉花种植比去年同期要晚3―5天,新花上市要推迟10―15天。

  2、2008年棉花良种补贴的金额仍为5亿元,仍为产棉大县,但由于农资等物价上涨,良种跟风上涨,导致补贴面积实际有所下降。

  六、5月份后棉花形势的分析

  1、 纽约期货及外棉

  (1) 凯雷投资集团380亿美元期货市场被强行平仓,其中包括50亿美元农产品头寸,导致农产品市场大跌。

  (2) 以指数基金(1200亿美元以上)为首的基金力量仍看好农产品市场,长期牛市格局不变,且该基金只做多不做空。

  (3) 原油价格冲破115美元/桶、120美元/桶,加速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玉米、大豆等生物燃料的开发、利用。

  (4) 全球粮食市场供应偏紧,粮食安全引起各国高度关注,棉花为粮食让路的现象普遍存在。

  (5) 美棉签约达到全年出口的79%以上,基本没有出口压力,目前上涨的唯一障碍是28万吨左右的实盘。

  (6)种植和天气随时可能被当做素材炒作起来。因此近月合约在66―68美分/磅探底后,将再度发力,形成国内外棉价同向但不同速上涨的格局。

  2、 国内棉价将“先抑后扬”,棉价终有出头日

  (1)期货和撮合上共40万吨棉花如何消化(仓单+有效预报),低于现货300以上才可能会流出。

  (2)棉纺厂采购资金严重不足,但后期利用中远期信用证的比例升高,况且可规避汇率风险。

  (3)棉花供应不足将在6月份后期显现,毕竟还有100多万吨缺口存在,外棉将提前上涨,且涨幅大于国棉。

  (4)三级棉花现货的囤积成本在13600―13800元/吨,抗跌性比较强。

  (5)对2008/09年度籽棉收购价格的预期,相比2007年,棉花种植成本上涨100―150元/亩,皮棉加工成本上涨500―700元/吨,再加上销售成本的上升,因此业内预计2008/09年度籽棉的收购价在3.30―3.50元/斤(2007/08年度平均3.10―3.20元/斤),三级皮棉的上市价格在13800―14000元/吨左右。

  (6)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2008年再增加252.5亿元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以及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缩水”的承诺,为粮价和棉价的上涨铺平道路。

  (7)“2007年2/3纺织企业只有0.62%”的结论已受到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的高度重视,调查结果近日已上报到国务院。业内认为: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向棉纺织业“倾斜”,货币从紧措施有可能缓和松绑,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在4月25日举行的中国进出口企业第六届年会上表示,应对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的出口纺企给予信贷支持;二、加工贸易台帐保证金实“转制”改为“空转”,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三、降低滑准税率,让国际先进的新型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等装备能够减免两税进口;四、统一棉花增值税进项税和销项税税率,棉花进口关税下调至3%,甚至两税合一的可能性也存在。

  七、影响后期棉花大涨的几个因素

  (1)国家有关部门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给纺织企业出口的影响估计不足。至4月底,人民币较2005年7月27日汇改前升幅达到15.5%,而2008年1―4月份的升幅就达到4.24%,升值呈现加速迹象,摩根士丹利、渣打纷纷预测2008年第二季度汇率进入“6”时代(4月11日已破7),2008年底接近6:1。三种情况:

  1、大量的出口型企业转向内销,使本就过剩的国内市场雪上加霜,中小纺织企业影响突出。

  2、加工贸易订单比较受欢迎,但保证金台帐“实转”,企业资金链紧张或断裂。

  3、人民币逢低大量采购纺织原料,如棉花、涤纶短纤、短绒等等。

  (2)货币从紧政策使部分纺织企业“失血”过多,对贷款依赖度过高是纺织企业遗留的问题。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人民银行要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通胀”仍放在调控的首位,前期五、六月份信贷政策松绑的猜测被打碎;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大幅上升,而且减停产由小企业向中大型纺织厂转化,棉纺厂兼并、重组加快,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苦苦支撑,一方面高歌猛进,棉花消费能力出现“拐点”2008年1-2月占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3优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平均利润率达8.73%,比上年同期提高1.44个百分点,占全行业2/3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平均利润率为-0.67%,亏损面扩大到24.46%,民生和就业问题突出,但为优势企业市场与资本重组带来良机。

  (3)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范围内蔓延、再加上高油价、高成本的制约,棉纺织企业需要的也需要政府像股市场一样来出面救火。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做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模型,美国GDP降1%,也会把中国的GDP拉下去1%,而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也认为美次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没有消退。而且从美国企业第一季度的财报,美国经济前景依然黯淡美元下跌大门依旧敞开,对国内的压力集中在:1、出口增长大幅放缓;2、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3、国际收支不平衡进一步加剧,金融风险加大;4、人民币升值较预期加大;5、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

  (4)2008年我国对美、对欧盟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有加剧的趋势。2007年共有20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81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涉案金额达36亿美元,同比增长95.1%,其中美国发起17起,大部分针对纺织业。2008年1―2月份我对美出口负增长2.57%,其中2月份负增长17.6%,近10年多来首次对美负增长,而对欧盟出口则上升30%―40%,已引起欧盟各进口国有高度关注,酝酿对我进口量重设门槛,对美出口在2008年底中美协议到期前,出口额将持续萎缩。

  (5)另外的几个基本因素如下:1、银行贷款回笼压力增大、棉花企业成本压力上升,五一后棉商心态将出现“分水岭”,棉商出货量会加大,社会上流通的棉花资源进一步减少,但农发行可能会从棉企的实际情况出发,延长贷款的回收期;2、虽然3月初国家补贴50亿元给中粮和益海,造成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的回落,但从整国际市场看,粮油的慢牛行情已经形成;3、原油价格连续数周维持在110美元/桶以上,对农资、生物燃料的影响比较大(生物燃料在当前涨价中所起到的作用约为10%);4、给予新疆棉出疆400元/吨的补贴政策将在5月中旬前后公布,对当前棉价基本不会有影响,但对2008/09年度新棉收购产生一定影响。

  综合以上各点,笔者的看法是后期棉花价格上涨仍是“主基调”,三级棉13800―14000的到厂价并不是棉纺厂无法大量吸纳原料的原因,资金短缺和出口羸弱才是棉花涨不上去,销不动的根本,即便“青黄不接期”不能如约显现,笔者仍认为三级棉能达到2006/07年度14800元/吨的高点,15000也有胆量试一试。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4180-1.html

标签:农机 棉花 探讨 进口量 价格走势 年度

上一篇:[每周快报]棉花移栽有所推迟 国际棉价止跌反弹
下一篇:NYBOT:棉花期货温和收高盘中交投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