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五常大米为什么好吃?
2008-05-30   来源:中国农业网   

    黑龙江这么寒冷的地方为什么能产出这么好的米?为什么能这么大产量?能否继续提高产量?―――这三个问题,吸引袁隆平2006年专程来五常考察。

  “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吃到5两五常大米。”原五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肖青玉说,五常年产6.5亿斤大米,是全国大米商品量最大的县。在全国水稻商品粮基地由南向北的结构性调整中,黑龙江商品粮逐步升至全国的25%而成为最大的“粮仓”之一,其中“粮仓中的粮仓”五常大米的商品化过程可作为一个样本。

  黑土地上的天然收益

  拖拉机一丝不苟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里画着S形,在它身后,松软湿润的土块欢快地翻滚着,沉睡了一冬的黑土地被唤醒。这时候,大棚里已经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冒出2―3厘米高的小苗。

  4月12日,平均气温9℃,正是五常水稻田里翻地、育苗的忙碌时刻。半个月后水库就要放水浇田,那时,外面温度约为15℃,稻苗长到12厘米左右就可以插秧了―――不能早一天,也不能晚一天。

  “为什么北方米更好吃呢?成熟期长,吸收的营养成分高,表现在价格上也更高。而其中当推五常米为最。”五常水稻育种专家田永太说,“袁隆平的夫人就觉得五常米最好,一直在自家吃呢。”

  从地图上看,五常稻作区形似一个开口朝西的巨大的“C”字,三面环山。五常大米协会会长任占东说,这形成了优良的一季寒地粳稻种植条件。五常地处黑龙江最南端,属中温带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3.5℃,活动积温2700℃,平均无霜期在115天至139天之间。东南部海拔超千米的高山遮挡了东南风,而西部松嫩平原的暖流又可直接进入盆地内回旋,水稻从灌浆到成熟的8、9两个月,盆地内风和日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明显拉大,平均温差13℃,比同纬度地区大5℃之多,最大温差达20℃,这就使水稻成熟期相当集中,老百姓说“上得急”。

  水稻生长的基本条件是“水”和“土”。任占东形容五常“六山一水三分田”,耕地360万亩,其中水田就有170万亩。五常的黑土厚度达两米,所含有机物高达10%以上。这里有天然的“水田”条件,有拉林河、阿什河两大水系,一级支流15条,二级支流14条,三级支流274条,河流总长度约2240公里,河网密度为0.3公里/平方公里。

  “五常大米不好看,不白,也不透亮,但好吃。”任占东说,因为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水稻干物质积累多,可速溶解的双链糖含量高,吃起来香甜。饭粒表面油光艳丽,食之略黏,一碗米饭折到另一碗,空碗不挂饭粒,且碗内挂满油珠,剩饭不回生,这是支链淀粉含量高所致。

  最初在这里种植水稻的只是一小部分朝鲜族居民。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吉林将军富俊组织少数朝鲜族居民在沙河镇的亮甸子、王家街一带引水种稻,所产稻谷用石头碾子碾成大米,其后成为清朝后期历代皇帝的贡米。

  “1958年前,五常农业还是资源依附型的,有水就种稻,没水就搬家。”刚退休的五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肖青玉说,“虽然大米更值钱,也好吃,但当时的栽培技术不配套,草荒严重,产量不稳。反复旱改水,水改旱,还是以旱田为主。”

  1958年“大跃进”时期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突击发展水田,但遇到草荒,水改旱,水稻产量只有20万吨。1969年肖青玉任三合镇永盛村生产队队长,带领社员种植水稻,还是满撒稻种,广种薄收。上世纪70年代是新一轮水田建设兴旺期,推广薄膜育苗,旱改水。1975年,五常意识到这里大米好吃,但面积发展不起来,成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水稻推广站,肖青玉也被抽调过去。一直到1983年前都是计划经济,粮库统购统销,全国统一价,留下社员口粮,剩下全收走,并没有产地区分。那一年分田到户,自主经营,但粮食生产还是以国储粮库为主,很少私营。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几个屯一个作坊,开始出现小型加工厂,逐步市场化了,水田的收入是旱田的两倍多。这之后也是水田扩张最迅猛的时期,1985年水田只有60万亩,2000年翻一番达140万亩,2007年170万亩。

  “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五常大米’的品牌呢?”肖青玉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米袋子上开始印上产地,由‘粮食贩子’带到全国各地,第二年又来了更多的‘粮食贩子’,争购五常米,而且愿意出比一江之隔的区域更高的价格。”

  朝鲜族乡的“优质”路线

  水稻育种专家田永太拉记者去看民乐乡南太东的田,“他家的苗已经长出了两片叶子,是五常第一个。”等到三片叶子的时候,就差不多可以插秧了。插秧越早,意味着生长期越长,积温越高,品质越好。

  民乐是五常传统的朝鲜族乡,朝鲜族人口占60%,地处拉林河下游中段,也是五常水稻的发源地和核心区。这里的耕地全是水田,间或排布着十几家米业。与田里的热火朝天不同,这里的房子大都空着。田永太说,这里登记在册的有5万人,实际居住的只有1万人,朝鲜族年轻人几乎全都去韩国打工了,或者把自家水田出租,或者把打工挣的钱寄到家里扩大水稻种植,所以民乐的水稻种植越发红火。

  田永太和南太东都是朝鲜族,一见面就亲热地坐在大炕上用朝鲜语聊天。南太东说,这里的房子从外观看没什么差别,但屋内陈设还是朝鲜族的,比如大炕、衣柜等,连民乐的汉族人家也被同化了。南太东的祖辈150年前从朝鲜来到这里开荒种稻,对水稻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也因为水稻,他一直留在这里。他家有10公顷地,还有不同品种的试验区,是民乐的技术标兵,“我家的大米市场上都见不到,全作为礼品了”。南太东拿出几张放大的照片给记者看,那是前年袁隆平来时和他的合影,他说,袁隆平专门来看他的田,跟他探讨“为什么黑龙江这么寒冷的地方能产出这么好的米?”“袁隆平说,黑龙江水稻产粮还能提高20%。”

  南太东带记者去看大棚。发了两片叶子的棚育苗早,为防突长,他小心地掀开一点薄膜透风,人一探进去,扑面而来就是一股蒸汽,棚内大约有20多摄氏度。这是现在最先进的“超稀植”育苗法。

  大棚育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尤其是在1985年日本北海道的水稻专家原正市带来“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后。所谓“旱育稀植”栽培是用旱地育秧的方法培育出根系发达、矮壮多蘖的秧苗,扩行减苗稀植,辅以科学施肥和节水灌溉等配套的水稻栽培技术。这项技术在中国北方得到广泛推广,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据统计,旱育稀植水稻比常规种植平均每亩要增产10%以上,肖青玉说,这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一大改革。1998年,中国的旱育稀植面积达到了2.03亿亩,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42%。

  南太东2001年组织农户成立了民乐朝鲜族农民协会。李梦龙是副会长,妻子去县里为即将中考的女儿陪读,他因要照料家里的5公顷水稻走不开。他说,“水床苗”直接灌水,没有隔离层,对根部有创伤。北方温度低,6月份气温15°C以上才能插秧,成熟期短。现在成熟期已达140天,增加了1个多月。过去1公顷用苗120平方米,现在只需要40平方米。而“稀植”并不意味着减产,因为分蘖多,反而在品质提高的基础上提高了产量,过去1公顷产1.1万斤,现在是1.5万斤。

  “旱育稀植法”基本解决了寒带水稻地产的问题。1998年,南太东的田每公顷产2.44万斤,他被评为黑龙江省“高产大王”。现在,“高产大王”不再评了,水稻的衡量标准悄然变化。田永太注意到,政府原来的提法是“高产、抗病、优质”,现在则改为“高产、优质、抗病”,“优质”开始优先,而在实际操作中则更明显,是“优质、高产、抗病”。

  五常为什么要走“优质”而不是“高产”之路?田永太这些年一直搞系统选育,他说,南方的自然杂交率是万分之二,而北方是万分之一。人工杂交七八年拿出一个品种,还不一定适合当地种植,主要在南方搞。系统选育三四年就出来一种,优质高价,比较适合五常的条件。

  1969年,黑龙江低温早霜,水稻“全是直脖,没长成”,田永太带领的龙凤山下五一大队有150多公顷地,灾情严重。那时五常没有当家品种,种子是从辽宁进的,当时水床育苗,因气候带不同,产量很低。他和老农聊天,如果在大灾年份发现成熟稻种,应该就能成为适合当地发展的当家品种。他带着饭盒在田里走了6天,到第7天就剩最后一块地了,他正在田埂上吃饭,发现远处有一个黄穗,撂下饭碗就过去看,穗形饱满,一共12棵。当时生产队规定一个稻穗都不能往家里拿,他只好挂在树上保存,风一刮只剩7棵,这才跟队里会计请示拿到家里研究,一穗一行,一共栽了7行,最后7号这垄达到理想的效果。他命名为“517”,大米很好吃,后来在五常一直种了12年。

  1993年,田永太又在田里发现一个12棵穗的种子,种了12垄,一推稻子就有扑鼻的香味。龙凤山水稻站的同事们都跑来看,“这怎么是长粒米?哪里来的?”当时北方没有长粒米,大都是圆粒、直梗、不压圈,而这一种却是长粒、带芒、压圈,很新鲜,他命名为“938”,“1993年发现,在‘517’之后”,也叫“五优稻一号”,第二年就开始大面积推广,1999年达80万亩。

  1999年“五优稻一号”在大面积种植之后开始得病,那一年田永太又有了新发现。他2000年冬去海南选种,第二年春天带回来种植,发现分蘖好、产量高、抗病好,特别是米香浓郁。2001年是从高产到优质的明显转折点,农户纷纷改种“稻花香二号”,现在面积达100多万亩,成为五常的主打品种。

  “‘稻花香二号’的水稻收购价达到了1.2元/斤,而普通品种的米价才0.87元/斤。”李梦龙说。以前是什么产量高种什么,现在是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因民族和语言优势,民乐朝鲜族农民协会一年几次去韩国交流,他们对韩国的农业保护意识印象深刻,“各个换季补贴都很多,比如买农业机械,70%国家出钱,30%分期付款。一次去当地参观,遭到当地农民抗议,他们以为政府要从中国进口大米”。

  粮库和市场的功能转移

  “五常县安家粮库”,高耸的烟囱上赫然几个大字,将人们带入到国家粮库的辉煌时代。一条铁轨穿越粮库中央,便于缺粮时最快速度地运输,几排苏式红砖房显然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现在已基本废弃。新的粮仓是硕大的拱形仓,一共4个,运粮的大货车可以直接开进来,通过传输管道搬运,这样的一个粮库可以存放2万―3万吨粮食。像这样的粮库在五常一共有13个,其中12个都是水稻库。

  粮库很大,越发显得空空荡荡,只有几个人在等偶尔过来的运粮车。五常市粮食局党委办主任、企划部部长许庆宪说,1998年粮库改制,五常13个粮库中只留4个作为国储库,其他9个重新整合,推向市场。安家就是改制的其中一个。改制后,作为粮库主管部门的粮食局也“政企合一”,同时成立了粮食购销公司,局长任董事长,每个职工都身兼两职。粮库为了生存,也都建了生产线,有自己的大米品牌。

  不过粮库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委托收购,每代收1吨得50块钱。今年水稻收购价低,五常第一次启动了国家最低收购价0.77元/斤,9个粮库设点收购,但现实情况是,农户没人愿意按这个价格卖出,“温家宝总理说年末会提高到0.82元/斤呢”。所以尽管今年手里的水稻积压,但农户们都不愿意低价卖,更别说卖给粮库了。粮库要生存,也只能走市场价。许庆宪说,对一些大米生产企业来说,粮库仍有他的传统优势,比如有巨大的存储空间,还有巨大的烘干塔,方便粮食再加工。更重要的是,粮库比企业更容易拿到银行贷款。

  但收上来的粮食却运不出去。2006年收上来的20万吨粮积压了10万吨,2007年积压了15万吨。许庆宪说,这主要是源于黑龙江运输的瓶颈。这几年南方水稻提高了产量,不必跑东北调粮了。而东北车皮本来就很紧张,望眼欲穿等到了,还得靠人情,一个车皮交几千元钱人情费。2008年初国家五部门联合补贴销区运输,5000吨以上,走铁路每斤补贴6分,走公路每斤补贴1角,针对黑龙江水稻的运费补贴是吉林的2倍,辽宁的4倍。

  粮库逐渐势弱的同时,大米市场正在兴起。粮库时代国家统购供销,大队交粮给粮库,而粮库改制的最初几年仍受价格限制、数量限制,而且省市县的各级批发体系层层盘剥,靠粮食贩子到村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拼缝儿”。后来市场进一步放开,从夫妻二人弄个磨米房,到自收几千吨办一个加工厂,再扩大为一个品牌,蚂蚁搬家一样,粮食贩子无缝可拼。五常米业发展为大大小小400多家,黑龙江省专家戏称五常人“睡在大米袋子上”。

  2001年“五常大米”取得地理标识,但良莠不齐的市场泛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五常大米袋子遍地都是,但大多装了江北的米,每斤便宜2到3角钱,口感差别很大,一时间“五常大米乱天下,天下大米乱五常”。许庆宪有次去盘锦,“10月份不到,五常新大米还没上,那里就有卖五常米的了”。

  “天价米”之下的阶级划分

  “去年大豆每斤从1.2元涨到2.4元,玉米从0.52元涨到0.65元,唯独水稻在降。而化肥涨了30%,柴油涨了30%。”五常粮食局副局长王青林说,农户的心里也像买股票一样,买涨不买跌,手里积压的水稻越来越多了。

  与水稻低价、卖粮难的普遍情况形成对比的是,民乐的水稻很快卖出去了,而且大都高出市场价2角左右。民乐是五常大米的品牌产地,也是各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不大的乡镇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家米业。这里的大部分农户都跟大型企业签了“订单”,根据企业要求种植优质品种,来年的产出早早被预订。王青林说,像这样的“订单水稻”占五常水稻种植面积的1/5,高附加值,是未来可推广的模式。

  丹贝米业是最早扎根民乐的企业之一。副总经理赵国伟说,他们属于哈尔滨电力器材厂,最初是厂里搞多种经营,五常米出名,希望为系统内职工搞福利,一开始当成系统内任务,2000年才推向市场。因为有电力系统内部铺垫,他们避开了直接的市场竞争,走高端米市场,在几个节日走“团购”。赵国伟说,农产品利润微薄、保管期短、差异化较小,似乎谁都可以做,走农贸市场很难。中国大米没一个走出来的品牌,曾有个唯一的上市公司金健米业,来五常做了3年,赔了。

  赵国伟说,最初想要在民乐转包农户土地,但农户不愿意外包,便改为“订单”。他们对农户说,“你是我的第一生产车间,我们是一条产业链”,企业负责育种、培训、检测,然后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和民乐朝鲜族农民协会联合,走“农场主”之路,几户合并为十几公顷,集体管理。丹贝以每斤1.1元到1.2元的价格收购,高出其他乡镇1角到2角,农户都愿意和他们签订单。相对于三道碾子的小型加工厂,丹贝的生产流程比较完备:清杂机把杂质清出去,扒皮机分离谷稻,几道筛子清除脆米、区分大小,最后靠色选机选出晶莹剔透的成品米。但这似乎还不够精细,“因为是长形米,米在现有机器里上下翻滚,大小很难保持一致。但泰国米为什么可以呢?”这样加工成大米后,以每斤2元到15元的售价卖出,走高端米路线。

  几乎每一个外来户都想扎根民乐,在这里把品牌炒热,最近来的中良美裕就是最高调的一个。在北京,美裕宣传它的“天价米”:卖出每斤34元的“天价”,比普通大米高出七八倍,而且每一袋大米上都标记着种植户的名字、电话号码、身份证。被美裕聘为水稻研究所所长的田永太说,这米和日本米是同一级别的,但比日本米每斤99元的售价便宜了很多。高价策略中,美裕在最初的水稻“订单”环节就做足了功夫,每斤水稻1.4元,签约农户家里的事情全包,给病人出医药费,孩子考上高中、大学资助学费,红白喜事都出面参加。这样一来,民乐的“订单”大部分都转到美裕手中。肖青玉退休后被葵花阳光米业聘为顾问,葵花集团是当地最大企业,占当地税收的50%,也从前年起介入米业。他觉得美裕这种做法不是长久之计,“但现在美裕在民乐高价收购,我们就不好伸手了”。

  于长军是民乐乡水田面积最大的农户,家里种有20多公顷地。他原来跟丹贝签约,从去年起改签美裕,“美裕把市场打出去了,可以跟日本大米比”。更重要的是,每斤水稻可以多卖2角钱,这就意味着他的每公顷多挣3000到4000元。“每公顷产出1.5万斤水稻,成本1万元,按1.4元/斤卖出,收益是2.1万元,剩下1.1万元利润。20公顷就是20多万元利润。”

  “这是借日本米炒作。”赵国伟说。日本米的出口量很小,物以稀为贵,况且日本补贴很高,再加上关税,卖到几十块钱并不算贵。但美裕这么高的附加值从何而来?在民乐,订单企业种植的米种、肥料、营养剂都相差无几。

  “有机”是五常大米的又一发展趋势,这个概念下,“绿色”也已经过时了。丹贝最贵的米是真空包装的“生态米”,不施化肥,不含农药,要“稻田养鸭”来除草和施肥。李梦龙就是签单农户之一,现在他养了几十只鸭子,每次出门都有一群鸭子跟着他。他说,鸭子或鱼都可以把草吃了,又能把土给翻一遍,这样插秧后水稻更容易吸收土壤中的养分。鸭粪是天然肥料,鸭肉还可以出售。现在他们又在尝试稻田养蟹,这种方法的弊端是降低了亩产,但米价翻倍。

  民乐的“有机米”还号称“喝果汁的大米”,这也成了美裕“天价米”的卖点之一。这种“果汁”由民乐朝鲜族种植专家权云龙研制出来,“不仅不吃农药、化肥,而且从小喝中药、果汁、鸡骨汤等营养液长大,不易得病,而且富含钙、铁、维生素等营养元素,人也可以喝”。李梦龙说,“成本不光是材料,还有人工。每天夜里2到3点钟,就要把特定植物收集起来,太阳一升起,就要停止水果、鱼、植物的泡制”。

  在五常,拖拉机已取代原始的耕作工具,而这位坚持用牛耕田的老人说:“用它,地会翻得更好。”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4056-1.html

标签:农机 为什么 大米

上一篇:徐州稻米价格止涨趋稳粳米略跌
下一篇:5月29日外棉市场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