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沙洋模式推动荆州现代养牛业发展
2008-11-24   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特别是草食动物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湖北省荆门市从2006年起,通过开展示范办点,探索出“农户分散养母牛,公司集中育肥牛,协会统一售肉牛”的“沙洋模式”,并在推广中走出了一条资源化利用,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发展的现代养牛业发展之路。
  
  突破原有思维定势 实现三个转变
  
  由食粮型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转变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应日益紧张,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荆门市虽然是产粮大市,但用作饲料的玉米、大豆相当一部分要从北方调进,这对以猪禽等食粮型为主的荆门市畜牧业发展形成制约。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食粮型与草食型畜牧业并重,加快发展畜牧业与保障粮食安全并举。
  
  由种草养畜向秸秆养畜转变 荆门市从9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种草养畜,年种草10多万亩。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补贴政策的落实,种草面积逐年减少,发展草食畜禽面临挑战。同时,作为粮食主产区,荆门市年产农作物秸秆300多万吨,利用率却不足20%。发展秸秆养畜不仅是解决秸秆焚烧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而且能够调整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由养牛役用向肉用奶用转变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牛的役用功能逐渐减弱,耕牛逐渐减少。而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对牛肉牛奶的需求不断增加。荆门市从1976年开始进行耕牛品改工作,繁育了一大批杂交母牛。1984年开始尝试水牛挤奶获得成功,但中途因故停止,导致大量杂交母牛流向广西、广东,他们利用荆门杂交牛开发了水牛奶系列产品。为改变“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荆门市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养牛发展思路,由原来役用向肉用奶用转变,着力发展肉牛和奶水牛养殖。
  
  打破原有发展路径 创新三种模式
  
  组织链接型模式 扶优扶强产业龙头。通过龙头企业带农户,形成养母牛、繁小牛、育肥牛、售肉牛的分工协作机制。沙洋县高阳镇实行一家一户分散养母牛、繁小牛,科牧公司以承诺价回收架子牛集中育肥,养牛协会统一组织销售,走出了一条“农户分散养母牛,公司集中育肥牛,协会统一售肉牛”的肉牛养殖模式,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被分配到不同主体,充分发挥了各经营主体的优势,缩短了经营周期,提高了养殖效益,破解了农区发展养牛业的难题。
  
  加工带动型模式 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同时,着力培植产品加工龙头,以加工龙头带动产业发展。鼎盛源肉牛发展公司投资1500万元,兴建屠宰肉牛6万头的生产线,为“康师傅”等方便面企业提供牛肉料包。
  
  循环利用型模式 抓住荆门市被定为全省唯一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市的机遇,积极做好循环农业大文章。第一,发展秸秆养畜,过腹增值。充分利用秸秆等农副产品,大力发展秸秆养牛,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第二,推广牛粪养菇,变废为宝。针对养牛发展带来的粪便污染,积极为菇农无偿提供土地,建设双孢菇养殖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利用牛粪养菇。第三,实施菇料还田,培肥地力,形成“秸秆养牛-牛粪种菇-菇料还田”的循环发展模式。

  坚持多管齐下 抓好三大措施
  
  坚持培植典型 一是抓大户,带散户。选择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养殖户进行重点扶持,以大户的成功经验引导示范农户发展养牛。二是抓小区,带区域。坚持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集中连片建设肉牛育肥、母牛挤奶养殖小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三是抓重点,带全局。根据资源、区位等不同条件,把钟祥市、沙洋县、掇刀区三地作为发展重点,集中项目和资金,实现率先突破,带动全市发展。
  
  坚持科技服务 为帮助农民掌握养牛技术,荆门市将养牛培训纳入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广肉牛短期育肥、秸秆处理利用等养牛实用技术,组织专家与养牛户结对子,提供母牛繁育、人工挤奶、鲜奶加工与保鲜等技术指导。对重点乡镇、肉牛养殖小区实行技术联包,跟踪服务,由市县两级派驻畜牧技术人员驻场指导。
  
  坚持政策驱动 荆门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实施秸秆养牛,突破性发展肉牛和奶牛产业。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发展养牛业。钟祥市、沙洋县出台了《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户养商品肉牛每头奖补50元、能繁良种母牛每头奖补300元,对建成达标的肉牛养殖小区奖补5万元、品改站奖补3万元;对肉牛养殖“十强户”分别给予1万元奖励;对规模养殖户(场)进行奖励和贷款财政贴息。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2783-1.html

标签:农机 养牛业 发展 现代 荆州 推动 模式

上一篇:我国玉米机收快速发展
下一篇:园林机械市场随城市绿化建设“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