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关于特色农业机械发展问题的初步探讨
2008-12-19   来源: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   

    1、特色农机小批量多品种 企业担心投资回报率低

    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农机生产企业中,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无论是国外独资,或是中外合资的,主要还是以生产大宗的农机产品为主,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更让人不可思议是,有的世界著名老牌拖拉机生产企业,不在拖拉机的配套农机具上做文章,这几年突然生产出了水稻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有的发动机制造企业,不在发动机的节能减排上动脑筋,这几年也悄悄地打起了制造拖拉机的主意;有一个还并没有壮大的地方小农机企业,以前一直生产小型拖拉机,仅然一夜之间,冒出了联合收割机、联合播种机和水稻插秧机,听说还居然上了一条万台生产能力的发动机生产线。这些农机企业未雨惆谋,开发新产品,笔者无可非议。问题是,仔细一看,这些企业生产和开发的并非农机新产品,而仅仅是全国无数家农机产品的复制、模仿,这样的恶性竞争,只会导致我国农机企业又一轮悲剧上演。

    有专家分析,之所以一向并不景气的农机制造企业短短几年时间就呈现“农机战国时代”,好不热闹!与国家这几年对以上农机大宗产品的购置补贴不断加大不无关系。谁不想分国家政策这盅羹呢!?至于各地亟待解决的特色农机的开发,因为要求高、周期长,又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以复制和模仿,就是研制出来了,由于是小批量,多品种,企业投资后,回报率低,甚至有时难以收回自由投资成本。

    2、特色农机价格高质量差 使用者害怕购置后不赚钱

    特色农机是为了适应和满足特色农业发展需要而研制的特殊机械,既然是特色的,一般不具有普遍性,而具有局限性,不具备大规模,而是小范围。因此,这种机械只能适用于局部地区,个别品种,所以,农机生产企业一是只能根据实际需要生产小批量的特色农机产品,为企业效益计,特色农机的定价会相对较高,二是由于特色农机小批量生产就不可能上模具和生产线,只能是小打小闹,加上又没有全国统一的生产标准,这样一来,产品制造质量就很难保证。

    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构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农民作为发展主体,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买得起”就是要针对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的实际,一方面国家要加大财政补贴、信贷等政策扶持的力度,解决农民购买力不足和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农机制造企业,重点研制生产适合当前农民购买力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用得好”是要解决好农业机械使用的可靠性、适应性和安全性问题,要加强农业机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质量监督工作,做好农业机械的试验选型、安全检验和技术推广工作,让农民安全放心地使用农机。“有效益”就是要积极培育农机作业市场,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提高机具利用率和使用者的经济效益,让雇佣农机作业的农户能节本增效,让农机经营者有钱可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特色农机的推广普及主要取决于价格和经营规模。既要让农民买得起,又要让农民用得有效益,这是农机化发展的根本。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插秧机所走的推广道路。一方面,通过引进吸收、开发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产化率,降低价格。同时,培育特色农机服务组织,通过服务组织购买农机,开展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造成先进农机具普遍销售价格偏高,农民买不起也用不起。

    3、特色农机具严重缺乏解决之道是多措并举

    特色农机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不能完全市场化。要解决这个问题,离不开政府支持。各地走特色农机化道路,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就是特色农业需要的农机具严重缺乏,笔者考察国内外生产企业也很少有适合本地特色产业的农机具。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的办法就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农机技术装备和自主研制开发相结合,尽快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障碍。如广东省从2003年开始就狠抓科技创新工作,制定科研发展规划。组织专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围绕推进农机化“四大工程”(水稻生产机械化工程、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工程、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工程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示范工程),提出了2003年至2010年农机科研发展规划,针对广东省急需的园艺、设施、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攻关;以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为依托,建设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高其科研开发能力、中试和试制能力;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机械进行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这几年,广东省先后安排1920万科研经费,对35项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应用性研究和开发。如华南农业大学与省农机研究所自主创新研制的稻谷集中烘干工艺的成套设备,已投入使用;荔枝和龙眼剥壳去核、榨汁成套设备得到快速推广,被国内外15家果汁、果酒生产企业所应用;引进日本的蔬菜播种、育苗、耕整、起垄、移栽和土壤消毒等生产环节的机具,在从玉和东升蔬菜生产基地应用,反映很好;植保机、喷灌机、微耕机、起垄机、香蕉假茎处理机、水果智能分级机、耕水机等一批科研成果不断转化应用,并得到了推广。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广东省特色农机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和保障。

    4、特色农机需要社会化服务

    广东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农机化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政策作推动,机制来带动,以项目形式培育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机化。形成“不求共同拥有,但求共同使用”的发展模式。由于顺应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农机化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一是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已成为农业机械的投资主体。据统计,2002年,农民个人对农机的投入总额为3.8亿元,2007年各级财政投入达到2.2亿元,农民个人投入达到15亿元;二是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专业户不断涌现,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省已建立村级以上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000多个,农机维修网点1.3万个,农机经营组织2477个,农机户75万户,其中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11.5万户;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发展特色农业机械的生力军。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要载体,通过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带动,把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推进了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有效地解决了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如惠东县九华公司,利用农业机械效率高、抢农时、低成本的优势,积极发展冬种马铃薯,带动周边农民种植10多万亩马铃薯,在当地形成一个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拉动农民购买农机、使用农机。

    5、特色农机需要政策引导

    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把补贴重点放到大中型农机及技术性能较好的产品上,不仅有利地加快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也使农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还需要紧密结合地区差异,特色农业产业,以及不同地区的农民需求、市场购买力等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开发小型特色农机也势在必行,农机购置补贴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是推动农机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各地应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在大力推进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同时,将项目和资金安排有意识地向特色农机上倾斜。

    如广东粤西地区重点要解决甘蔗、香蕉、菠萝等深松耕问题,他们则在中央财政专项中重点安排补贴资金,促使粤西地区的大型耕整机械迅猛发展,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在省财政购机补贴专项上,广东省围绕发展特色农机,不断扩大补贴目录,将微耕机、开沟起垄机、植保机、喷灌机等一批特色农机具列入补贴范围;不少市县还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对当地特色农业所需的农机具给予补贴,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把设施大棚、管道节水设施,甚至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都列入补贴,起到很好的引导效果,有效地促进了特色农机化的发展。

    武汉市近几年来,不断调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思路,在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资金主要用在粮食及大宗作物的机械化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本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正规划基地及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从2008年起5年内在全市蔬菜、茶叶、优质稻、油菜、水产、畜牧、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正规划生产基地中,每年建设1-2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点),使农业主导产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90%以上,农机基地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将市级财政补贴资金重要用在发展特色蔬菜(洪山菜薹、芦笋、莲藕、毛豆等)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优质稻生产基地,优质油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地,水产品生产基地,畜牧生产基地上,全市各区也应明确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的特色农机发展目标并给予财政补贴。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民购置农机的补贴力度,使包括大中拖、收获机在内的大中型动力机械及农机具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相关政策忽视了对小型特色农机的补贴,使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区的农机推广部门感觉无奈和困惑,广大农民朋友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对这一部分农机给予补贴的热切希望。

  笔者建议:国家要充分考虑南北差异适当调整农机补贴政策。补贴产品目录适时增加适合南方现阶段农机特点的农机产品;国家财政资金适当分流一部分,用于小型农机特别是手扶拖拉机和特色小型机械补贴;政策向具备生产整机和农机具的企业倾斜,鼓励农机生产企业生产配套农机具,方便农民购买整机产品,以减少无序竞争。同时,国家农业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应抓紧对特色区域小型农业机械的调研工作,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装备技术列为重点调研项目,可能的话应吸收相关企业参加。还要在制定区域特色小型农机支持政策时,应向积极开发这类产品的企业倾斜,特别是在研发资金的投放上给企业以支持,这样将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也能发挥这类企业在特色产品制造上的龙头作用。

   综上所述,在南方地区无论是农机适应性还是市场购买力,目前小型特色农机仍然是主流产品,它的存在和对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如何让南方地区的农民更多地感受到政府的关怀,适时对补贴政策给以适当调整已成为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一件大事。广大的农机生产企业也应尽快抢占这一市场先机。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2716-1.html

标签:农机 初步 探讨 问题 发展 特色 关于

上一篇:我国齿轮传动制造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下一篇:新时期饲料工业结构调整与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