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机购置补贴成效显著 还需多举措落实
2009-04-08   来源:中国工业报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近6年来,在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拉动农机工业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作用显著。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09年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扩大到130亿元,比上年增加90亿元,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

  随着购机补贴资金规模的加大,如何把这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用好,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成为业内日益关注的话题。在近日就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答记者问时,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需多措并举、阳光操作,现行操作方法切实可行。

  中国工业报记者(简称问):中央扩大农机购置补贴有什么重大意义?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简称答):农机购置补贴是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实施近6年来,在优化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拉动农机工业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作用显著,兼顾工农,一举多效。

  一是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改善。2004~2008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安排农机补贴121.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69.7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约225万台套。目前全国农机装备总量达到8亿千瓦,比2003年增长33.3%,特别是农业生产急需的大中型、高性能农机大幅增加,农机结构得到改善,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二是提升了农机作业水平,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2004年以来,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2.5个百分点,至2008年达到45%,小麦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三是培育了市场主体,推进了农机服务产业化。目前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到3760万个,较2003年增长了22%,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四是促进了农机工业发展,农机市场产销两旺。农机产品集中度增加,升级换代步伐加快。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995亿元,同比增长31.5%。

  今年,农机购置补贴规模从40亿元增加到130亿元,意义重大。实施好这一政策,不仅有利于调动农民购置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带动农机服务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幅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规模,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农业机械化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农机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问:是不是每个农民申请都能享受补贴?

  答: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1.4亩,户均耕地仅为7.6亩,而且农民收入低,自我积累能力弱。这决定了每家每户都买农机既不经济也没必要。如果无论谁买农机、买什么农机都给补贴,那么几年下来可能会造成能耗增加,污染严重,机具利用率下降,不仅不会促进农机化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农机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我国农民购买价值较高的大中型机具除了为自家服务,更重要的是开展社会化作业,提高机具利用率。实施购置补贴政策后,农民购机成本降低,也将间接降低农机作业成本。因此,没有直接得到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民,也能间接享受到农机补贴的实惠。

  因此,在我国国情及补贴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宜实行普惠制,必须走“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扶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服务组织发展,实行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

  问:农机补贴为什么要选型?

  答:农机购置补贴既是一项强农惠农政策,也是一项产业促进政策,开展补贴机具选型是促进产业发展、保证资金使用效果的重要措施。

  一是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二是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需要。该政策不仅是对农民购机给予扶持,更重要的是通过选型确定重点机具种类、机型,鼓励农民购买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促进农机结构调整和更新换代。三是促进农机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通过竞争性择优选型,引导广大农机企业改进产品质量,增加研发投入,优化农机产品结构布局。四是严把产品质量关的有效途径。五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在该补贴实施中,农民属于弱势群体,通过选型严格把关,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权益,使补贴政策效应最大化。

  总之,在目前情况下,不能对所有农机具都实行补贴,只有农业生产急需、农民需要但购买有困难、符合规定要求的机具种类和机型才能享受国家补贴。


  问:补贴产品经销商如何确定?

  答:合理确定补贴机具的经销商是落实好补贴政策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求各省区市在选择经销商过程中,要从确保惠民政策公开、公正、公平执行出发,以方便农民购机为前提,以尊重生产企业意愿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确定经销商。2009年的总原则是:生产企业自主申报,报经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统一向社会发布。为加强管理,各省区市可以制定补贴机具经销商管理办法,明确责任,规范行为,强化监管。

  对于不具备条件、不执行有关规定的,如存在乱涨价、搭车销售、套取资金、售后服务不到位等违规行为的经销商,要坚决取消其经销补贴产品的资格。

  问:补贴产品为什么不能涨价?

  答:这次大规模提高补贴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农机生产企业是政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应积极配合政策实施,不能乘机乱涨价,损害农民利益。

  去年12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在决定大幅增加补贴规模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三个严禁”。为落实国务院常务会精神,农业部要求中选2009年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企业产品不得涨价。产品销售给享受补贴的农民时,不得高于企业承诺的最高销售价,且不得高于同期市场价。对违反上述规定的,农业部将立即终止该产品的目录资格。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呈双下降态势,加之劳动力成本下降,企业生产制造成本应该低于去年同期。在这种情况下,农机产品没有理由涨价。执行去年同期价格,企业利润不会受影响。

  问:为什么要实行差价购机,而不采取先购买后报账的方式?

  答:农机购置补贴操作实行补贴机具竞争择优筛选制、补贴资金省级集中支付制等五项制度。实践证明,补贴资金省级集中支付,农民实行差价购机的方式,与先全价购买再给补贴相比,有以下四方面好处:一是可减少农民的支出成本。二是便于资金监管。实行省级财政集中结算,补贴资金只下达到省级财政,不再向市县下拨,减少资金运作环节,确保补贴资金的安全。三是防止套取国家补贴资金。先全价购买后凭发票报销的做法,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四是减少监督成本。

  问:如何加强补贴工作监管?

  答:为将实惠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我们将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强监管:一是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将补贴政策实施方案、补贴机具选型办法、补贴目录等全部公开,让广大农民、企业了解政策。二是受益对象公示,接受农民监督。按照优选的条件、报名时序或农民认可的方式初选的受益者名单,将在乡镇村组张榜公示。三是履行职责,加强行政监督。农业部请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补贴工作,制定监督检查方案,在关键时段实地督导检查,对违规者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四是推进信息化,提高装备能力。实行购机补贴工作计算机系统管理,实现远程抽查和监督,加强补贴政策信息统计报送,动态了解各地进展情况。

  问:如何为企业提供服务?

  答:近年来,在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农业部高度重视给每个企业平等机会。一是规范选型。公开选型程序和评审标准,对企业一视同仁,严格部省两级选型制,严禁省级以下搞层层选型,不允许各省区市按企业删减、取舍产品。二是强调由企业自主指定补贴产品经销商,增强企业对经销环节的控制力。三是在总体执行30%补贴比例的基础上,对同品种、同规格档次的不同厂家生产的机具,实行统一定额补贴。四是加快补贴资金结算。农业部、财政部年度补贴实施方案规定,各省区市要及时结算补贴资金,力争2个月结算一次,保证做到至少每季度结算一次,减轻农机生产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五是严禁向企业乱收费。

  问:有人反映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操作环节太多,程序繁琐,您对此怎么看?

  答:目前执行的操作方法,是在系统总结前几年补贴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这套操作方法,省级、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分别有7项、10项主要工作,企业要统计汇总补贴销售情况。这些工作需要依次完成,一步也不能少,而且要做好各环节的衔接,目的是防止虚报冒领补贴,套取补贴资金。每项工作都有其作用,如与享受补贴的购机者签订购机补贴协议,是作为兑现补贴的依据;对农民购机情况进行核实汇总,是结算和供货依据等。

  为防止弄虚作假套取资金,在结算环节上,不仅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将当地农民补贴购机情况核实汇总报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企业也要将补贴销售机具情况汇总报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两方所报材料完全一致,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才予申请办理结算。最后省级财政对结算清单还要进行审核。通过多方核对把关,确保补贴资金安全,切实让农民得实惠。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2607-1.html

标签:农机 举措 落实 显著 成效 补贴

上一篇:农机工业:开局火爆 全年有望增长20%
下一篇:我国农业机械在国际竞争中仅有价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