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业机械改变着农民的耕作
2009-04-14   来源:江门新闻网   

  “插秧比赛”:农民们一个个弓着背,将秧苗一棵棵插入泥土里,虽然难以看清干活的农民们的面容,但通过照片却深深感受到了热火朝天的劳作气息。

  “参观插秧机”:上世纪60、70年代,鹤山农机研究所自行研发出插秧机。两位农民在试用插秧机时,农民们分两排蹲在田边,对这个新生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关注。

  这是记者在鹤山市档案局看到的两组黑白照片。两组照片,内容同样是鹤山农民在田里插秧,但一种是原始的劳作,农民们面向水田背朝天,另一种是机械插秧,农民们神情轻松。照片上定格的农民们的体态、精神面貌,反映了鹤山农村面貌的变化。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农业机械陆陆续续进入到农民生产过程中,它们一次次解放着农村的劳动力。今天,更加先进的插秧机出现在鹤山的田间,同样引来围观农民们的讶异和赞叹,这不禁令人感叹:进步的科技,永远拥有巨大的魔力。

  ●上世纪60、70年代,正是“大集体”年代,当时的农民插田就是“面对水田背朝天”。

  ●“大约是1969年,农机所研发了这种插秧机……这一技术改进并不会比原来的手插快多少,但是却解决了农民们弯腰弓背的疲惫。”

  ●1993年,鹤山开始推广水稻塑盘育苗抛秧技术。

  “面对水田背朝天”

  鹤山的粮食生产主要以水稻生产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千百年来,水稻种植均是以农民手插的形式为主。像鹤山这样一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方,丘陵居多,平整的稻田数量不多,机械化的到来也要晚一些。

  上世纪60、70年代,正是“大集体”年代,那时,农民们是集体劳动,挣工分。老照片上的农民们争相干活的景象,也正是那个年代鹤山插秧生产的一个写照。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农业局老干部梁广炽老人告诉记者,当时的农民插田就是“面对水田背朝天”,不停地弯腰、弓背、插秧,他说:“当时为了提起大家的生产积极性,要树标兵,寻找插秧能手,被评为标兵还会在广播站广播,领导开会时也要表扬,因此,当时农村经常会开展类似的插秧比赛。”

  研制出手操插秧机

  为了减少农民的劳动量,当时的鹤山农机研究所自行研制了一种插秧机。由于在档案局里没有对它的详细记载,记者只能通过梁广炽老人的回忆去还原当时插秧机的模样:“大约是1969年,农机所研发了这种插秧机,插秧机外观主体都是木头制作,一米多长,里面装置了5-8个铁钳子,农民一边推着插秧机往前走,一边操控机器,运行中,铁钳子像手指一样,不断将秧苗钳插到泥田里。这一技术改进并不会比原来的手插快多少,但是却解决了农民们弯腰弓背的疲惫。农民们终于可以直着身子插秧了。”

  新插秧机逐渐受到农民们的青睐,由于有不同的几种机型,农民们不忘比赛,对各种机型的效能进行对比,看哪种机器插得又快又好,但是这种插秧机的缺陷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行距太宽,在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插得太疏,会使产量下降,而且随着各种政治运动导致科技研发风气淡薄,这种插秧机到后来慢慢退出了田间。

  抛秧技术获推广

  栽培技术的改进也可以提高农民们的劳动效率,抛秧技术就是其中之一。1993年,鹤山开始推广水稻塑盘育苗抛秧技术。

  抛秧技术真正进入鹤山农民视野,具体操作方法为:亩用塑盘45块(520穴/块),营养土去用塘泥浆或干泥粉,均匀播种,选择晴天和风小的天气,将秧苗分2-3次抛匀至全田,抛秧田块水不能过深,以泥皮水为佳。

  抛秧技术为鹤山农民带来了好处,其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解决了几千年弯腰插秧的繁重劳动,促进了鹤山市水稻产量的提高。多年调查统计,抛秧比插秧提高功效5倍,每亩节省工本费54元;抛秧比插秧平均每亩可增产20.5公斤稻谷,以每公斤稻谷1.4元计,亩增加产值28.7元。此外,鹤山市历史上的播插季节偏迟,通过推广抛秧技术,提早了季节,特别是早造在4月10日前可基本插完。

  喜获新技术的农民们很快适应了这一新技术,普及面积逐年递增。1993年,鹤山市抛秧面积2160亩,1994年8700亩,1995年53460亩,1996年132890亩(当年宅梧、双合、云乡、鹤城镇已普及推广),1997年180000亩(共和、址山、合成、古劳等镇已普及推广),1998年231900亩,1999年普及了水稻抛秧技术,每年抛秧面积占水稻面积的75%以上。1998年鹤山市农业局“水稻抛秧技术应用推广”获江门市农技推广二等奖。

  【如今】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如何提高劳动效率成为该阶段主要的问题。

  ●2006年8月,鹤山市址山镇昆阳村代耕户郭里购买了一台全自动机械化插秧机,从而使鹤山市机械化插秧实现了零的突破。

  ●随着近几年鹤山宅梧和双合两镇“公司+农户”蔬菜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鹤山农业部门干部开始思考规模化种植同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

  引进高速插秧机

  抛秧技术在鹤山得到全面推广,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结构调整,鹤山的水稻种植量比以前相对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如何提高劳动效率成为该阶段主要的问题。

  一位村民将一盘盘秧苗安放在插秧机后座一个高高的斜台上,发动马达,斜台慢慢降低直至快紧贴田面,机器前行,斜台下方的几只“铁手”开始迅速转动,在机器背后,留下了一行行整齐的已经被插好的秧苗……2006年8月,鹤山市址山镇昆阳村代耕户郭里购买了一台全自动机械化插秧机,从而使鹤山市机械化插秧实现了零的突破。

  据介绍,在鹤山农业育秧――插秧――耕地――排灌――植保――收割――烘干的过程中,插秧一直以来以人工和抛秧为主,是普及机械化链条中的薄弱环节,而这次高速插秧机的投产就是鹤山农业插秧历史上一个革命性的改变。实验数据显示,人工插秧1小时能完成0.08亩,人工抛秧1小时能完成大约0.14亩地,而郭里使用的这款P600高速插秧机1个小时能插3―5亩地,相当于20多名插秧好手,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而且高速插秧机插秧每亩可增产8%左右。

  农业机械化全面推进

  今天,鹤山的村道网络逐步铺开,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近年来的“公司+基地”生产模式推广,鹤山的农业机械化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

  记者采访获悉,因为鹤山市地处珠三角边缘丘陵山区,田块少,级差大,无机耕路网,排灌条件差,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来已经不大的田块再细分到户,人为的分割使田块更小,不利于连片机耕作业。传统的单家独户经营,则因规模小和有限的经济能力,使农民无力购买先进农机具,这些因素局限了鹤山农业机械化发展。

  但是,随着近几年鹤山宅梧和双合两镇“公司+农户”蔬菜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种植基地化给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影响日渐明显,鹤山农业部门干部开始思考规模化种植同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据悉,就宅梧和双合两镇来说,在进行蔬菜基地化种植之前,农业机械化程度是非常低的,一共只有少数几台农机用品,但是从2007年5月以来,仅宅梧镇温氏蔬菜基地就投入资金近10万元,购进各种农机具40多台,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且该基地计划于后又再投入资金20万元,购买农机具60台套。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2605-1.html

标签:农机 农民 改变

上一篇:内燃机产业步入调整时期 支持政策值千金
下一篇:农机工业:开局火爆 全年有望增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