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产模式提升水稻机插水平
2011-02-18   来源:农民日报   

  不久前,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在重庆召开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会,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出不少适宜当地的水稻机插生产模式,使国内水稻机械化生产取得长足发展。会上,部分地方农机部门作了典型发言。

  江苏农机合作社有效推进机插发展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年度插秧机增量保持在万台以上,机插率以年6-7个百分点的速率增长。全省以实施“六个三”工程为契机,重点加强了对百万亩水稻生产大县和有望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县建设的扶持力度。

  近年来,全省通过重点培植发展种田大户、农机专业户、合作社、协会、公司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逐步确立了规模化经营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了插秧机的使用和经营效益,充分调动了农民投资、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各种机插秧作业农机服务组织成为全省推进水稻机械化生产健康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各类农机服务组织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也不断扩大。2010年,江苏以机插秧作业服务为主的大户及种类服务达5586个,其中拥有2-5台插秧机的达到3904个,拥有5台以上的有731个,分别是2005年的18倍、30倍和5倍。同时,服务内容也由最初的单纯机插服务不断向机耕、机插、植保、机收“一条龙”服务延伸,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使机具使用效率明显提升,经营收益大幅度增加。目前,在苏州、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扬州等地60%以上机插秧面积是由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服务组织完成的。泰兴溪桥镇机插服务合作社,将分散于农户各家的70多台插秧机组织起来,统一接受农户订单服务,统一机耕作业,统一作业标准和收费,内部按作业量结算到机手,实现了机手、农户、合作社的多方共赢,有效地推进了当地机插秧发展。

  安徽农机农艺融合强化发展互动力

  安徽省是全国水稻主产省份之一,在水稻育秧机械化工作中,全省始终把农机农艺融合作为一项重要的推进措施来抓,努力使机械化育秧作业操作与水稻生产的农艺要求相适应,在农机农艺的互动融合中加快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

  2006年,安徽省农委和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共同成立了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专家组,并在全省57个水稻主产区县都成立了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农机农艺组和水稻育插秧课题组,定期会商,协调解决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农机部门主动加强与农业部门的配合,聘请农艺专家,采取开设培训班、举办讲座、现场指导、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共同组织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在水稻育插秧期间,农机部门组织农机、农艺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实地指导农民开展机械化育秧、插秧和秧田管理,有力地推动了育插秧机械化工作的发展。2010年,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达到32个。通过试验对比,农机与农艺融合互动,向农民群众展示机械化插秧的质量和效益,以实实在在的典型,引导农户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达到“做给农民看,带动农民干”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农机部门积极引导和鼓励扶持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开展集中连片的机械化育插秧作业服务,实施整村,甚至整乡推进,其中凤台县杨村乡全乡水稻育插秧机械化达到70%,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整乡推进”的乡镇。

  目前,安徽的滁州、巢湖、马鞍山、淮南4个市在全省率先消灭机插秧空白村,全省有100个行政村机插率达到70%以上。

  重庆江津围绕机插集成技术突破丘陵山区难题

  重庆市江津区位于长江三峡库尾,是典型的丘陵地区。过去,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劳动力老化、短缺,依靠传统水稻栽培技艺,要实现超级稻品种的增产困难重重。

  2006年,江津区开始在全区实行“六个统一”和推广“九大技术”,全面落实机插和高产配套集成技术。“六个统一”即:统一机插秧水稻品种;统一实行机耕,保证整田质量到位;统一集中商品化育秧,保证育秧技术到位;统一机插时间和收费标准,保证适时早栽和合理密植技术到位;统一测土配

  方施肥的时间、用量和方法,确保施肥技术到位;统一病虫测报和防治,实现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到位。“九大技术”即:良种合理布局、早播、旱育壮秧、适时早栽、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水浆科学管理、病虫草鼠害综防统治和以秸秆还田为中心,少耕、免耕、机耕为重点的农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当年,全区示范推广了超级稻1060亩,虽然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仍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石门镇李家村高产示范点107亩,经现场测产平均产量为741.1公斤/亩,比传统栽植增产211.5公斤,增幅达39.9%。机插秧暨超高产栽培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丘陵山区插秧过程中劳动力不足、栽插密度不够、移栽不及时、移栽成本增加等诸多问题,实现了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重大突破。近年来,江津区将水稻机插与技术集成作为丘陵山区粮食增产突破口常抓不懈。

  2010年,该区机插育秧面积14.5万亩,平均亩产614.2公斤,较传统栽种方法增产水稻1976万公斤。“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推广水稻机插秧暨超高产栽培技术的面积达37.34万亩,累计增产5660万公斤。

  广西武鸣创新育秧法农民乐于接受机插

  广西武鸣县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机插秧面积曾占播种面积的40%。后来因技术缺少创新,使机插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被农民逐渐放弃。1996年,为了减轻农民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引进水稻抛秧技术,得到农民普遍接受。2006年全县人工抛秧已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9%。

  在这种背景下,启动推广水稻机插工作,起初大家感觉难度大,信心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县农机部门认识到,只有让农民感受机插比抛秧好,可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才可能打开机插秧推广局面。

  水稻机插秧关键在于育秧,育出的秧苗既要符合机插要求,同时育秧又要简便,只有这样才会被农民接受。刚开始,按照外省的教材培训农民,由于程序较复杂,农民不接受。2006年,第一次试验时尊重农民习惯,采用人工抛秧时的泥浆育秧法,由于粘稠度不符合机插要求和管理也不到位,秧块出现干裂、缩小的现象,泥浆育秧没有成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反复试验不断完善,成功地创造出机插“拌浆育秧法”。这种育秧法与抛秧育秧同样简单,很快得到农民的认可,而后根据水源状况,又创造了“碎土育秧法”,比“拌浆育秧法”更简单,大受农民的欢迎。为了减少育秧成本,2007年,武鸣农机部门又在太平、陆斡等镇成功试验用旧编织袋代替“双膜育秧”,使每亩节省秧盘费用12元,大大降低了成本。

  目前,武鸣县水稻插秧机从2006年的几台示范样机已发展到2010年的371台,机插面积从几十亩示范田发展到现在的7.4万亩。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了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的水平。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2022-1.html

标签:农机 水平 提升 模式 农产

上一篇:在希望的田野上 农业机械化迎来发展的春天
下一篇:农机“美好时代”由什么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