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河南省农田小水利现状扫描
2011-03-08   来源:大河报   

  核心提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 将农田水利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可谓迎来了春天。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十二五”期间水利投入将达到1497亿元。农田水利在抗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河南的小水利现状如何?在去冬今春的抗旱中,农田小水利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春节后,本报记者走访田间地头,对小水利做了一次深度“扫描”。

  大旱凸显“小农水”薄弱

  据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监测,2010年9月27日至2011年2月9日,全省除山区外,136天无有效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有统计资料以来最少,降水量偏少频率超过百年一遇。在历经2009年“50年一遇”的大旱之后,作为产粮大省的河南再次与干旱不期而遇。

  全省上下总动员,一场抗旱保苗的战役迅速打响。在中牟、原阳、尉氏、豫南等地,记者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忙碌浇麦的人们随处可见。

  在全省上下努力下,我省抗旱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抗旱浇麦9740多万亩次。2月25日至28日全省普降雨雪,平均降水23毫米,全省大部分地区旱情已基本解除。3月2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解除III级抗旱应急响应。

  尽管旱情缓解,但也再次凸显了农田水利建设薄弱的现状。

  2月3日,农历大年初一凌晨5点,尉氏县大马乡周家村村民周根全就匆忙往村里的机井赶,“本想着过年没人浇地,结果还是没人家来得早”。他说:“由于村里机井很少,谁先浇、谁后浇就看谁先占着机井,为此发生口角甚至争斗的事并不鲜见。”

  “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2月20日下午,在汝南县常兴乡任桥村,记者看到村民祁金星的几亩麦苗已经完全枯黄,麦苗的根须也已萎缩。这几天,他正寻思着将这块地改种花生,“就是种花生,也得有水啊,只能等下雨!”

  据了解,任桥村1320人共有耕地3046亩。村民王长河说:“村里没有机井,多年来都是‘望天收’。”在该村南一十字路口边,记者看到一口废弃的机井。正好路过的一位村民说:“这口井是前些年打的,没怎么用就废了。”

  汝南县常兴乡属于薄山水库灌区,因此境内沟渠(土渠)纵横交错。记者在该乡任桥村看到,用来灌溉的沟渠随意被挖开的豁口随处可见,沟渠内是枯黄的杂草和隆起的淤泥,桥、涵、闸等渠道设施也破败不堪。村民王长河说:“由于多年没有清淤,一到放水的季节,田地里都是明晃晃的水,根本排不出去。”

  从汝南梁祝镇经和孝镇再到常兴乡一路走来,麦田旱情严重,但麦田里抗旱的群众却很鲜见,在任桥村及邻近的黄汤村大片麦田里,记者也没有见到浇水的群众。“要是有水,谁能看着麦苗旱死?多少还能打点口粮!”一位在地头哄着孙子玩耍的老人无奈地说。

  财政部官员日前公开表示,目前全国18亿多亩耕地中,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饭,大型灌区骨干工程损坏率接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到达农田的末端渠系更是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

  据了解,河南有效灌溉面积已从建国初期的647万亩增加到7484万亩。但据日前发布的《河南省抗旱应急灌溉工程实施方案》显示,目前全省仍有近3000亩麦田缺乏水源或灌溉条件。

  “小农水”之困

  谈起农田水利建设,记者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投入严重不足。

  有关数据显示,1980年以前平均每年国家对水利投入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为6.7%,19802007年下降到2.84%。

  2011年2月1日,河南水利厅发布了《关于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专项县)项目工程进度情况的通报》。通报说:“全省2010年度在建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专项县)建设项目共66个,下达投资计划9.3亿元,截至2011年1月30日,共完成投资4.0亿元,占计划的43%。”一年过去了,被列入规划的25个县(市、区)“工程没有任何进展”。一位地方官员说:“原因就是地方没有资金进行配套。”

  我国历来有利用农闲兴修水利的优良传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着“农民的事农民办”的典型特征。农民王红亮对当年集体劳动的热闹场面记忆犹新:“全村青壮劳力一块出工,清沟渠、修路面,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据中国老年科协农田水利专题调研组2009年发表的报告显示,几十年来,我国以农民劳动积累为主,建成了8万多座水库、50多万处机电抽水泵站、460万眼机电井以及2000多万个塘坝、涵闸、旱井、水窖和沟渠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达数千亿立方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说,1989年至2000 年,全国平均每年投入劳动积累工72.2 亿个工日,如果以每个工日30 元计,则农民每年对水利投入的积累达2166 亿元, 如此推算,1989年至2000年农民对水利投入累计达25992亿元。

  2004年,随着农业税取消,曾经对农田水利建设发挥巨大作用的“两工”制度(义务工和积累工)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并由此形成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巨大“亏空”。

  根据水利部有关资料显示,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国平均每年减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工投劳约75亿个工日。河南省水利厅周月红说,河南省2004年全面取消“两工”以前,每年“两工”投入折合资金30亿至40亿元,这项亏空有待弥补。

  不可否认,国家每年都对水利建设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但绝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治理大江大河的骨干工程,而农田水利建设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据水利部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至2008年,农田水利投入占水利基本建设的比重平均为6%。其原因则在于大型骨干工程立竿见影,而农田水利建设在政绩的体现上却较为隐性。

  这种现象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同样存在。汝南县三里店乡熊湾村孔庄村村民孔耀威说:“我们村没人浇麦,这么多年全村600亩地就一口井,很麻烦。”记者就此向当地一位官员询问缘由,该官员坦言:“农田水利建设确实存在一些表面文章。”

  “小农水”将迎来春天

  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2010年,河南粮食连续5年超千亿斤,其中水利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河南水利总投入为339亿元,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755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

  2月15日,在中牟的大孟、姚家、黄店、三官庙等乡镇,记者奇怪这里麦苗青青,墒情良好。中牟县水务局副局长朱大林解释说:“我们县里的麦田在越冬前就已经浇过一遍了。”这得益于该县长期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和作为。据了解,中牟县是全省唯一连续20年荣获“红旗渠精神杯”的水利建设先进县。近年来,该县积极争取项目,大力实施末级渠系和机井升级配套改造工程,彻底打通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该县水务局负责人自豪地说:“虽有大旱,没有成灾。”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水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并要求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而据2010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地出让金数据,这个10%,应该在2700亿元。

  2011年1月21日,河南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2月11日,从河南水利会议上传出消息:“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利规划投资将达到1497亿元。

  利好消息频传,农田水利曙光初现,但仍有很多制约因素需要尽快消除。

  2005年,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旨在解决新形势下的农田水利问题。其中确立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及“一事一议”等原则沿用至今。但从实践看,效果并不明显。

  农村取消义务工后,动员群众“投劳投资”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显得有点艰难。目前农村青壮劳力常年外出打工是一种普遍现象,传统的“投劳”基本不现实。通过“一事一议”筹措资金既有操作上的困难,也有资金上的限制,到最后往往“不了了之”。确山县新安店镇一干部告诉记者:“现在让老百姓出一分钱都很难,更何况家里常年找不到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原熟,天下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候变化带来的旱涝灾害似乎已成常态。而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资金投入、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2012-1.html

标签:农机 扫描 现状 水利 河南省

上一篇:农业现代化惠及农机行业
下一篇:水利设施强力跟进 把准灌溉命脉种地不求老天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