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农机维修资源优势,有效地链接农机产销、使用和维修经营各个环节,培植新型的农机维修服务组织,是落实农机新“三包”规定的关键,是从根本上提高“三包”维修服务质量、解决“高新机具维修难”、防止“三包”期满后农机修理无着落的大问题。这个新型的维修服务组织办好了,就可以带动产销企业、社会农机维修企业维修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保障农机化健康协调发展。
自农机购机补贴实施以来,我省的农机社会保有量和农机总动力有了持续迅猛增加,与农机社会维修能力的不强加投入不足形成了鲜明对比,与产销企业的“三包”过程中存在的不够及时和服务不到位,也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因此,迫切需要我们有关行业管理部门,重视农机维修业的发展,并对农机维修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农机维修的职能作用。
借对农机新“三包”规定的贯彻实施,搞好新型维修服务组织试点,正是一个极好时机。因为目前,一是,农机产销企业需要提升“三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使自己的产品蠃得更好的信誉。对此,农业部农机化司在今年工作要点中也对开展部分农机生产企业维修能力评定工作做出了部署安排。二是,农机使用者需要追求经济效益和使用安全,更需要即时修复、不误农时地投入作业。三是,农机维修社会服务组织,需要提升档次和承修能力,以便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借对农机新“三包”规定的贯彻实施,搞好因势利导,使各方发挥资源优势,搭建农机维修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可能。目前,有些地市已着手开展组建新型农机维修服务组织形式的新尝试,尽管所起的名称不同,但事实上已正在进行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着积极的探索:例如枣庄市农机局与市发改委联合下文,要求每个区县要建成一处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规定;淄博市农机部门牵线搭桥,联合农机生产企业经销商和农机维修点,探索建立了某一个或几个品牌的农机维修中心;青岛市农机局列入计划并已兴建了农机维修安居工程等等。
鉴于以上因素,可以设想:在有条件的县,假如某厂生产的某种农机产品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或其它主要作业机械,所销产品占50%以上,就可以尝试在该县建立农机维修服务的平台――县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某种产品的维修服务中心。
中心由相关各方参与:一是农机产销企业,负责维修技术培训,师资培训、教材教具以及零配件供应;二是农机管理部门,负责考察场地,组织机具使用操作的单位或人员积极参与,并有一定的制约措施和阳光培训政策的兑现等;三是由农机技术等服务机构参与,搞好技能资格的考核鉴定、及时升级,并发给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中心还可以在配件和技术等面向周边维修服务组织和用户辐射。
中心的运作方式,可以通过各方商议,采取合理的入股方式,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借实施农机新“三包”规定之机,采取这项积极举措,不仅大大提升农机产销企业的维修能力,便于合理确立维修服务站点,也可以为实施新“三包”规定,打牢基础,更为农机修理工实现就业准入制、搞好修理工及其他农机职业工种培训开发理顺了关系,同时可为搞好老旧机具的大修和报废,铺平了路子,创造了条件,还为购机补贴的继续实施解除了广大购机者的后顾之忧,必将对农机化健康协调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