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因势利导齐抓共管推动农机工业由大变强
2011-05-25   来源:中国农机推广网   

  作为工信部发布的第一个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下文简称《规划》)备受关注。相对于汽车、工程机械、造船等制造业分支,农机工业并不是一个热门行业,为什么装备领域的第一个行业“十二五”规划却锁定了农机?《规划》针对产业升级、兼并重组、企业准入和市场退出等行业热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具体的扶持措施,其深层次考虑是什么?《规划》提出,到2015年农机工业总产值要实现4000亿元人民币,出口贸易额达到120亿美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0%,这些具体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能否如期实现?

  对于这些问题,参与组织起草《规划》的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做出了既宏观又具体的解读。从中记者提炼出了几个关键词,透过它们,或许能够对全文长达2万多余字的《规划》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1:差 距

  差距,必须正视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市场保持了产销两旺的火暴态势,农机产品种类丰富,一些大功率、高性能机具的研发取得突破,智能农机、低碳农机已经起步,整个农机工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但是繁荣背后,不得不承认,与装备制造业的其他分支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农机工业还存在着差距。

  “近年来,我国农机工业发展很快,主要是受到了强大的市场需求的推动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尤其是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高元恩分析,与其他产业相比,农机工业有着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是由服务对象造成的。以工程机械和汽车为例,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房地产快速兴起,迅速带动了工程机械的发展;汽车尤其是私家车市场的急剧扩大,令汽车制造业风生水起。农机工业的服务对象――农民则不同,他们的购买能力、生产经营方式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大的转变,这就决定了农机工业的结构调整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机产品要实现中低端向高端的转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这种差距更大。日本、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欧美则更早。现在这些国家农机工业的发展是以提高效率、节约能耗、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追求大型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500-600马力拖拉机、500马力以上收割机甚至是900马力青贮机的能力。而我国的农村经营体制导致农机研发长期以中小型农机具为主,大型机具的研发和生产普遍滞后,直到今天,我国能够量产的最大功率的拖拉机也只有180马力。

  ――追求舒适性和智能化。由于国外农业经营规模大,农机作业时间长,所以对农机的舒适性有很高要求,电控技术、液压技术、信息化技术、gps定位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被普遍运用在农机生产和制造上。而我国的农机大部分还停留在“裸机”水平,对于智能控制的探索才刚刚起步。

  ――追求节能环保。欧美农机具普遍执行欧iiib的排放标准,我国才刚刚开始执行国2标准;发达国家的拖拉机传动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动力换挡或无级变速技术,生产效率高,能耗低,而我国的动力换挡拖拉机尚停留在科研成果阶段。

  之所以存在巨大差距,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规模小,比较适合中小型农机具作业,因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以发展小型机械为主。用高元恩的话来说,外国关注的是“先进、智能、环保”,而中国则追求“小型、简单、便宜”。“可以说,在技术上我们和发达国家相差了30多年。但是客观地说,这种以中小型机具为主的农机化发展格局适应了中国国情,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关键词2:4000亿

  目标压力并不大

  对于《规划》的发布,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并不约而同地以诸如“‘十二五’农机工业总产值要实现4000亿”之类的文字作为标题或导语,对于产值目标的关注可见一斑。

  那么,4000亿元人民币产值、120亿美元出口贸易额、出口额占全行业销售额比重20%,这三个数值又是如何测算得出的呢?高元恩告诉记者,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20%的增幅。进入“十二五”后,伴随着产业升级,这个增幅会有所下降,但保持在10%左右应该没有问题。另一方面,按照农机工业与农机化综合发展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农机工业总产值每增长10%,能够支撑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上升2%。而去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到2015年有望达到60%,这当中8个百分点的上涨,离不开农机工业的强大支撑。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是2800亿元人民币,那么按照年均10%的增幅测算,到2015年应该可以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

  出口贸易方面,“到2015年实现120亿美元并不困难,”高元恩的信心有着足够的现实基础,“2010年,我国农机工业出口贸易额是66亿美元,今后这个数字肯定会稳步增长。一方面,由于中国农机产品性价比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很受欢迎,这部分国际市场会长期保持稳定和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农机产品的性能不断提升,有望继续冲刺欧美市场,这也会带来出口的增长。”

  2010年,农机工业出口贸易额在全行业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是15%,高元恩认为“到2015年末达到20%轻而易举,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对保守的目标,但和国外农机生产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悉,在农机制造强国――德国,农机工业出口贸易额能够占到全行业销售额的70%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4000亿人民币和120亿美元指的并非纯农机,而是农机工业行业总产值和农机工业行业出口贸易额,因为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计算办法,是以整个行业为计算单位,对外公布时也是如此。此外,“对于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等属性尚存争议的产品,我们在计算产值的时候也一并列入了,不过在进行内部统计时,我们有单独的计算办法,把行业划分为拖拉机、农机具、农副产品加工装备、低速车等多个单元分别进行计算。如果按照这种办法来统计,2010年纯农机工业的总产值大概是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高元恩补充道。

  关键词3:产业升级

  用“柔性装备”替代“刚性装备”

  随着人力成本大幅上扬,全行业对于产业升级的关注都在升温。无论是企业负责人、学者,还是农机管理层,在谈及行业发展的时候都无法回避这个关键词,《规划》对此也有着充分的反映。

  “产业升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高元恩说,现在很多企业老板在春节期间最担心的事就是过完年工人还能不能回来上班,这个问题在农机行业尤其普遍,因为农机制造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行业,需要大量季节工和零时工,招工集中,频繁的人员流动还会给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质量控制带来困扰。更突出的现象是,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人口红利正在逐步衰退。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专门做过调查,结果显示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农机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成本平均上涨了20%左右。要破解这个矛盾,就必须用现代化的装备武装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所谓“产业升级”,就是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的转变。“中国的农机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农机的装备也是劳动密集型的装备,例如冲压设备、专用机床等,都属于刚性装备。”高元恩告诉记者,目前国外普遍使用的是柔性装备和柔性装配线,可以在同一生产装备上制造不同的零配件,同一条装备线上可装配不同型号的产品,完成不同的工序,适应农机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因此,加快“刚性装备”向“柔性装备”的升级,是产业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几年部分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着手做了一系列的工作。2001年我国农机工业行业总产值是5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增加到了2800亿,但从事农机生产的人员始终稳定在35万人左右,这就充分表明企业一直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前进,只是这个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当前,企业在产业升级方面遇到的最大瓶颈,是利润率低,技改投入有限,对此高元恩建议应当在自筹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金融界对于农机工业非常关注,给企业获取资金支持开辟了新的渠道。

  关键词4:兼并重组

  政府引导  市场动作

  《规划》鼓励企业以兼并重组的方式谋求集团化发展。无独有偶,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专门就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做出了部署。官方的态度,足以显示兼并重组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要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不可或缺。近年来,受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刺激,农机市场迅速膨胀,许多企业都投入到农机生产当中去,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在局部市场还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通过重组兼并形成一批大型企业,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不过,高元恩特别强调,实施重组兼并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并且要以市场运作为前提,不能由政府“拉郎配”。

  关键词5:行业准入

  不给企业增加负担是大前提

  企业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是行业内讨论多年的一个老话题了,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就曾提及,如今正式写入工信部的《规划》,不禁令人产生诸多猜想: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应如何操作?操作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部门(甚至是部委)之间管理职能上的交叉和重叠?

  “这些问题,我们在起草《规划》的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了。”据高元恩透露,当前农机工业协会正在加紧起草行业准入制度的实施细则,推出具体的操作办法。虽然内容尚未敲定,但是一个大前提已然明确,那就是不能给企业增加负担。

  “按照工信部的构想,农机的行业准入制度与汽车行业的公告管理制度不同,它是引导性的,而非强制性的。所谓引导性,就是以行政手段为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完善自身结构、提升制造水平。例如对于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可为其产品开发、技术改造、销售网络建设等活动提供财力支持。”

  关键词6:现代农机流通体系

  销售直营化乃大势所趋

  生产与流通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如果流通渠道不畅,制造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农机工业也会被拖累。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规划》将“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列为“十二五”期间农机工业发展的六大主要任务之一。

  在高元恩看来,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国外,农机流通网络是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组建起来的。大型农机企业,例如约翰迪尔、纽荷兰、凯斯等,都有自己的销售公司。销售公司再以合资、投资等联系紧密的方式建立营业网点。”因此,发达国家的农机产品往往是在直营店内销售,这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开动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直通快车,真正做到了“谁卖谁负责”;二是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

  而我国的农机企业还不具备这种能力,销售体系很不完善。现有的农机代理商很多都是从计划经济变身而来的,在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技术培训等方面很不“给力”,生产企业仍然是产品服务、技术培训和零配件的主要提供者,而且短期看来,这种局面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向国外学习,逐步向品牌化方向发展,“目前有个别企业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尝试,例如福田雷沃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品牌店。”高元恩说。

  关键词7:齐抓共管

  《规划》应该是政策的聚焦

  《规划》虽然是一份指导农机工业发展的文件,却涉及到了农机化的多个领域,出台《规划》的工信部以及今后承担组织协调工作的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应当如何与其他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从酝酿、起草到出台,《规划》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聚焦。”据高元恩介绍,《规划》在起草阶段就广泛征求了各个行业、各个单位的意见,并收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包括农业部、发改委、商业部、科技部在内的多家单位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们根据这些意见不断对规划进行修改。”

  其实,回顾《规划》的出台始末,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高元恩透露,《规划》最初的定位并不是“十二五”行业发展规划。2007年,工信部尚未成立,工业行业管理职能由发改委掌控,后者对于农机工业十分重视,每年都提供一批技改项目,并要求农机工业协会提交相关的产业规划,明确重点扶持措施,“当时发改委对规划的要求是言之有物、可操作性强。我们起草《规划》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最终出来的《规划》也保留了这一特色。在常规的前言、发展现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部分之后,又以附件形式发布了十六个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布局,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2007年,工信部成立。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工信部整合了国家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能,《规划》的相关事项也移交到了工信部,编制起草工作则继续由农机工业协会负责,“整个过程历时三年,首先是开展行业调研,形成初稿,然后征求意见,经过修改后再请专家进行论证,如此反复修改了多次。”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受到了国家两大政策出台的影响。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根据当中有关农机工业的说法,农机工业协会对《规划》作出了调整;201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出台,再次影响了《规划》的具体编制。可以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规划》不但符合农机化发展的大形势,照顾到了各相关领域及部门的协调性,还体现了国家的战略意图,是一个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势必会对中国农机工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890-1.html

标签:农机 工业 推动 齐抓共管 因势利导

上一篇: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早稻面积稳中有增
下一篇:农机企业:“三夏”服务,我们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