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关于北京“三农”关系的几点认识
2011-09-20   来源:北京农机化信息网   

  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大背景下,农业发生着功能性变化、农民发生着观念性变化、农村发生着由表及里的变化,这些变化着的情况正在说明 “三农”已不是传统的“三农”,认识它应跳出来看,用统筹的思维去审识,从一体化角度去思考,具体讲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关于农村

  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形成的城乡分割工作格局,往往就农村说农村,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城乡一体化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不再就农村说农村,城乡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实践表明,必须处理好农村与城市、产业、体制的关系,才能探索出适合北京特点的城乡统筹发展新途径。

  (一)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城和乡是共生、共享、共赢的关系。城乡共生表明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正如社会有男有女、男女平等而又有别一样,城乡相互依存、互不替代才能让城乡相互找到感觉,社会才和谐。因此,“十二五”期间构建的中心城、新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不是上下四层等级秩序,而是北京城乡新格局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定要有农村特点,适度保留农村文化符号。城乡共享要求资源善用、合理配置、科学布局,发挥各自优势,聚集先进要素。以城带乡不是以城代乡,而是通过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充分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六个方面的一体化,带动农村发展。比如,北京“基因”独特,具有别的省市无法比拟的中央单位资源优势,发展小城镇,发展沟域经济,就要打好首都牌,加强与中央单位合作。城乡共赢是指城乡共同发展,农村让城市更宜居、城市让农村更美好。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尽快弥补农村“短板”,城市的“长板”价值才能得以实现,这样直接受益的是农民,最终受益的是全体市民。在人均GDP10000美元条件下,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城乡扶贫结对子,而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农村与产业的关系。农村是北京战略发展新空间,是北京产业发展腹地。农村提供产业创新空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的产业不能仅是传统产业,而要进行产业创新。近年来,农村产业创新最典型的例子是发展沟域经济。山区沟域经济既发挥山区资源优势,聚集城里的要素,又按照一体化发展思路,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空间,成为产业创新的亮点。农村拥有产业调整腹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要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北京高端、先进的生产要素经过长时期积淀后,正在向郊区和农村溢出,相应产业正在往郊区和农村调整,新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要承接适合北京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农村决定产业承载能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发展产业不光要学会紧抓机遇,还要学会选择机遇。环境容量有限,资源要素有限,农村不能发展所有产业,关键是要可持续发展。二三产业的发展都要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集约节约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开展规模经营,不断探索籽种、休闲、循环、会展农业等新的实现形式。

  (三)农村与体制的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要有体制机制创新。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解放思想,理顺体制。理顺体制必须坚持农村发展的制度基石。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发展的基石。比如土地制度改革要处理好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的关系,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农村宅基地及其地上建筑物补偿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焦点,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而其上建筑物个人所有,要加强共有权和个有权的政策研究,合理流转、合理补偿,积极试点,走出新路。理顺体制必须把握制度转换的价值取向。城市化的实现伴随土地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或者由于政策设计与现实要求存在差距,实施中伤害了农民利益;或者政策导向不清晰,农民难以处理眼前和长远利益,影响了农村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成本。要加强政策研究,找到制度转换过程中,保护农民利益和促进农村持续发展的平衡点。理顺体制必须着力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冲破城乡二元的制度性障碍,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实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以2004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标志,新一轮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投融资制度、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制度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推动农村空间资源优势与城市生产要素优势有机结合,极大地改变了农村有资源缺要素的现状。当前,要抓住城乡结合部建设和新城周边城市化的机遇,在规划优化、立项审批、资金融通、产权改革、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社会管理等方面破除城乡二元的制度性障碍,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二、关于农业

  北京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它是北京“第一名片”。之所以称为第一名片,是因为农业是“第一产业”,有先天的基础性;是因为农业满足人的“第一需求”,民以食为天;是因为农业是进京“第一感觉”,境内外来京者第一印象是由农业产生的。

  (一)农业与市民的关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出发点是满足市场消费需求,落脚点是促进农民增收。在生产短缺的经济阶段,满足市场需求的出发点和农民增收的落脚点高度统一,但在相对过剩的经济阶段,符合市场需求是农民增收的前提条件。北京发展到现阶段,都市型现代农业已不只是农民的谋生手段,而是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个鲜活的市民需要就构成了市场需求。消费者对农业的第一期望是安全,安全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核心价值。只有产品安全,市民才会去休闲和体验,才会来参与生产活动,消费农业产品,感受农业文明,农民增收才有可能。要站在生产者和消费者角度,紧紧抓住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出发点、落脚点、核心价值三个关键问题,完善发展思路,树品牌、拓市场、求增效,打造好北京第一名片。

  (二)农业与市场的关系。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北京特殊市场要求相适应。市场容量决定农业规模。北京是人口二千万的特大城市,市场规模大,农业发展空间大。目前全市自身农业生产能力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巨大的市场需求为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化发展提供了机会。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结构。优化一产,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产业结构选择必须是市场中高端需求部分。低端消费对价格敏感,高端消费对价值青睐。北京不断增加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对农业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是满足心理消费,这为创意农业提供了条件。要实现生产投入的价值最大化,必须研究消费心理,结合资源禀赋,调整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业结构,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尽可能创造出唯一性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市场变化决定农业链条。双休日市民休闲最佳半径是郊区,理想选择是山区,这种生活方式是新的市场需求,也是农业拓展功能,延长链条的根本依据。正是这种新的需求,使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品,传统农业派生出加工业和服务业,成了名副其实的融合性产业。

  (三)农业与生态的关系。农业与生态相辅相成。北京农业以生态立业。农业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但全市2008年农林水生态服务价值就约10000亿元。从经济角度考量,北京农业无足轻重,从生态角度考量,北京农业举足轻重。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北京生态以农业为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是防止和治理污染,另一方面是直接改善环境条件。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提高北京环境质量的手段之一,因为农业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由于大都市的特殊情况,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已经成为市民幸福指数的指数。每逢周末,市民就到农村、山区享受自然,享受生态,享受田园风光。农村、山区之所以让城里人流连忘返,甚至把盆栽蔬菜、水果搬到家里,赏心悦目,其原因就是生态价值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指数。

  三、关于农民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核心是农民问题。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根本性任务。实践证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只有处理好农民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才能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美好生活新期待。

  (一)农民与政治的关系。农民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政治问题。就全国而言,在农业人口占有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执政基础仍旧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农民是国民主体,是执政基础,这就决定了“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三农”就是服务政治,解决农民问题就是夯实政治基础。北京是首都,虽然只有270万农业户籍人口,人口比重比较小,但解决好农民问题,展示的是执政能力,提高的是执政水平。我们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增长政治智慧,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农民收入、社保、就业、集体产权、社会管理、基层民主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

  (二)农民与经济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本是培育出新型农民。新型农民要通过新产业的实践、新生活方式的塑造、新文化意识的熏陶,特别是要通过市场经济洗礼后才能培育出来。新型农民靠就业转移培养。通过就业促进,农民不再仅依靠农业就业,靠天吃饭,经济活动不再处于自然状态,封闭运行,而是全方位进入一、二、三产业,能够进产业园区的进园区就业,进不了产业园区的可离土不离村,搞专业合作社或家庭经营。新型农民靠市场磨炼。在市场经济洗礼过程中,农民不断积累市场记忆,更新观念,主动就业、自主就业,进而主动创业、自主创业,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在市场经济的摔打中放弃“等、靠、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新型农民靠组织化提高。要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对40、50群体,进行有针对性地就业技能培训。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要扶持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三)农民与社会的关系。农民是社会主体,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加强基层民主。民主是社会文明最集中的体现。要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提高村民民主自治,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基层民主建设的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保证农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享受权。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农民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体。村民代表大会和正在建立的村务监督委员会,都是有效实现形式。要尊重群众创造。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重,困难大,最重要的是鼓励基层创造。问题在基层,办法在群众,要通过政策激励,以奖代补的方式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要维护农民利益。一切为了群众既是我们的追求价值,也是我们的工作原则。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让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时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日,党的宗旨从未变过,无论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还是城市化的推进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依然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原则。

  北京“三农”是普遍中带有特殊的“三农”,表现为:“郊区农村是首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新的战略发展空间;首都的农民是拥有集体资产的北京市民,是推动郊区发展的主力军;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这既是认识北京“三农”的依据,也是北京“三农”的奋斗目标。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640-1.html

标签:农机 认识 关系 三农 北京 关于

上一篇:水稻机插秧技术增产又增收
下一篇:农用机械行业:未来五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