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陕北如何“贫地”变“粮仓”
2011-10-11   来源:陕西日报   

  农业技术促单产

  通俗地讲,设施农业就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局部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的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气体等环境条件,从而实现有效生产、优质生产。

  因此,综合集成多项实用技术的陕北设施农业,促进陕北农业发展方式技术、机械化的转变。

  安塞县山地设施农业的试验示范,针对本县川地稀少而山地资源丰富的实际,安塞在真武洞镇小西沟建立山地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选择背风向阳山台地建日光温室大棚。经试验,与川地大棚相比,这里的山地每日光照时间延长一小时,冬天棚内温度提高34度,大棚自身棚面收集的天然降水基本可满足棚内渗灌需要,较川地大棚每亩增收30%。经过几年示范推广,安塞全县建起山地日光温室大棚14230栋,山地大棚占到全县温室大棚总量的33.9%。这一试验成果,为川地稀少的陕北地区拓展设施农业发展潜力打开了新的思路。

  截至2010年末,延安市推广设施蔬菜配方施肥9.54万亩,推广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机1.3万套;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大棚5100座。榆林市引进国内外马铃薯、玉米、蔬菜、瓜果新品种120多个,筛选推广优良品种43个,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其中,靖边县高海则村脱毒马铃薯良种基地,配套地膜覆盖、指针式喷灌、测土配方施肥多项技术,570亩布尔班克马铃薯平均亩产4768.5公斤,最高的60亩平均亩产5136公斤,创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

  规模种养创品牌

  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设施农业园区棚、水、路、电统筹规划,技术服务、农机服务、物流服务、市场服务综合配套,集中提供,种养加销专业化、链条化,这一生产方式对陕北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促进散户经营有序流转土地,向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转变。

  榆林蛋鸡养殖的规模发展充分体现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意义:“十五”末,榆林蛋鸡存栏量248万只,基本上为农户散养。随着设施养殖业的发展,到2010年,榆林从事蛋鸡养殖的农户达8.7万户,总存栏量413.57万只。其中存栏万只以上的34户,存栏2000只以上的333户,存栏500只以上的484户。851户规模养殖户虽不到总养殖户的1%,但养殖量却占到总养殖量的63.24%。

  除此之外,定边县大力构建市场网络体系,全县已形成白泥井等8个产地批发市场,培育起2个省级和12个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有127个总库容2600余吨的气调库。打造出“定边马铃薯”、“一定牌辣椒”、“白泥井牌绿色蔬菜”等一批特色品牌。全县有120多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3000名农民经纪人活跃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推销定边农产品进入西安、广州、深圳、长沙等城市高端市场。

  循环农业显亮点

  推进立体种养开发,实行农牧结合、粮菜畜沼综合利用,一体化发展,是陕北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亮点。

  榆林市榆阳区是陕西设施养猪第一大县,榆阳区依托地广水丰的资源优势,实施粮畜菜沼一体化发展:40万亩高产玉米为设施养殖提供优质饲料;设施养殖为40万亩玉米以及25万亩脱毒马铃薯、6万亩蔬菜、15万亩优质小杂粮提供有机肥料;7000余口沼气池为设施蔬菜、设施养殖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清洁燃料,形成粮畜菜沼互为支撑的产业链。

  而粮畜菜沼一体化发展,也使得设施养殖在这一大循环中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榆阳区畜禽饲养量达417.41万头(只),总产值12.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5元,64.2%来自养殖业。  构建农村社会新生态

  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在陕北的发展,是陕北农业发展方式一次成功的转型,是陕北农业由自然经济向规模经济、市场经济的革命性变革。它不仅多方面深刻地改变了陕北农业,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陕北农村社会生态和人们的观念,促使人们重新认识陕北农业,增强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趣和信心。

  在调查中看到,凡是设施农业发展好的地方,农村就繁荣,就有生气,就能留住人才。

  安塞县沿河湾镇侯沟门是延安市有名的大棚蔬菜专业村,这个村230多户农户经营着405栋蔬菜大棚,没有蔬菜棚的50户搞设施养殖。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06元。那里非但没有“空壳村”现象,而且因为户户有主导产业,在家门口就能致富,村里的年轻人不稀罕出外打工,已经在外的也纷纷返乡。

  形成有效帮扶机制

  为解决日光温室建棚投资过大,延安、榆林两市以政府补助为引导、企业投入为带动,采取“省市政府投一点,县区政府补一点,民营企业拿一点,种植农户出一点”的办法,多渠道解决融资问题,降低农户发展成本。

  比如说,榆林市的做法是:每新建1亩日光温室,省市补助6000元,县区配套1.2万元;新建1亩塑料大棚,省市补助1000元,县区配套3000元。定边县采取4:3:3的补贴政策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对滩区连片50亩以上、山区连片10亩以上的新建大棚,财政补贴总造价的40%,农户自筹30%,金融机构支持贷款30%,财政贴息2年。安塞县对安装一套自动卷帘机补贴1900元,农户实际只拿1000元。

  除建棚补贴,延安、榆林市县政府还对生产过程中的育种、农机具购置、节水灌溉设施、防病防疫等项进行补贴,从而使更多农户有底气、有能力投资设施农业。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延安、榆林两市三农总投入377.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3倍。

  此外,近年来,延安、榆林市县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引进正大、雨润等知名农业龙头企业进驻现代农业园区,引导鼓励本地民营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发展规模种植和规模养殖。其中,延安全市目前有40%的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联合经营。

  可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出路在于转变方式,陕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例证。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600-1.html

标签:农机 粮仓 如何 陕北

上一篇:非洲法语国家农业官员考察山东的几点启示
下一篇:破解吉林省农机化发展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