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要准确把握系统性区域性长期性
2011-11-11   来源:中国农机推广网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正确应用,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促进作物产量提高,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正在被广大农民认识、接受和运用,2010年,滨州市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96.6万亩,2011年,滨州市政府把保护性耕作纳入了100项重点工作之一,计划完成保护性耕作100万亩,覆盖率达到20%。这项技术的推广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具体应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认识问题和操作问题,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要准确地把握系统性、区域性、长期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系统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单一的技术,是一种新的农业技术体系。在推广应用时,往往只注意保护性耕作的阶段性运用而忽视了系统性,以为进行了免耕播种就实现了保护性耕作。一是农户把小麦和玉米秸秆从田间清理运出再免耕播种,二是不按要求的播种量和播种深度进行播种,三是对免耕播种地块与传统播种地块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田间管理,四是免耕播种后不再合理运用深松技术,这些做法都与保护性耕作的系统运用不相符合。

  保护性耕作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地表残茬处理、合理深松、免耕播种和化学除草防病虫等作业,达到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其主要的技术内容有四项,即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残茬覆盖及表土处理技术,深松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在这四项技术中,其中秸秆残茬覆盖技术和免耕播种技术是核心技术。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中要切实准确把握它的系统性,全面理解和运用好这项技术。

  二、区域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领域范围不断扩大,在推广应用中往往只注重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路线,而忽视了区域性,以为只要严格按照技术路线实施就实现了保护性耕作。一是不按测土配方及保护性耕作要求施底肥、追肥,二是不按当地的种植模式和条件配置免耕播种机型,三是不按当地的农业条件选良种,四是配选一般能开拖拉机、播种机的机手实施免耕播种等,这些情形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保护性耕作的应用效果。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面积9600平方公里,各县区或乡镇(办)自然环境、土壤类型、气候积温、水浇条件、种植习惯、耕作模式等均有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推开不能照抄照搬,要把握区域性的特点,加入适合当地生产的特殊技术内容,确保推广应用的效果。

  三、长期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效果不可能短期实现,要想取得显着的效果需要长期的、连续的循环实施。在具体推广应用中只注意项目的开始,期望怎样节约成本、怎样提高产量、会取得多少收益,忽视了保护性耕作的长期性,以为项目开始实施就实现了保护性耕作。一是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期限过短,二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种植模式随意更换,三是存在短期行为和眼前利益,四是应用保护性耕作就要政府补贴,这些都对保护性耕作的长期推广应用起到阻碍作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显着的效果需要长期的应用积累,如秸秆还田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就需要多年实施,减少水土流失在较大区域改善生态环境既需要实施面积连成一片,形成规模,也需要长期的实践;小型机具和技术的适应性及作业质量问题等,需要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中深入研究逐步完善;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收益等,需要长期运用和统算。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中要克服短期行为,不能谋局部利益,要通过长期的、连续的循环实施体现保护性耕作的显着效果,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545-1.html

标签:农机 把握 准确 推广 应用

上一篇:工程机械发力“十二五”
下一篇:采棉机推广路磕磕绊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