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建议
2011-12-01   来源:农民日报   

  西南高原玉米带位于北纬22~29度和东经98~109度,主要指四川西部和西南部、贵州西部、云南大部、广西西北部的玉米种植带,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据专家调研,西南高原通过规范玉米马铃薯间套种、水改旱、水旱轮作稳春扩秋(冬)等,可挖掘玉米面积300万亩以上。科技要素集成、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植株整齐度和果穗均匀度,可挖掘50~80公斤/亩的单产潜力。

  近年来,四川省农科院和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在西南高原实施了玉米“四新”协调、“五良”配套技术示范推广,充分展示了该区域玉米的增产潜力。这一地区制约玉米生产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有:1.传统增产技术应用面积下降,轻简机械化管理技术缺乏。作为西南高原增产效果十分显着的一些关键技术,由于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劳动力成本增加但人数减少,应用面积逐年下降。如地膜覆盖技术,因购买能力的限制,目前实际推广面积不到10%;育苗移栽技术由于劳动力缺乏,面积也在逐年下降,打穴、打塘播种面积超过70%;精细整地播种面积也在显着减少。2.主导杂交种缺乏,农家种面积仍然较大。目前,在西南高原区推广应用较好的玉米杂交种仅有海禾1号和2号、宣黄单4号、会单4号、凉单13号等。3.干旱、灰斑病等灾害频繁,防控能力弱。2011年夏秋,病害除大斑、纹枯、丝黑穗、穗粒腐、南方锈病以外,近年灰斑病在高原逐步蔓延,导致部分丰产性好、适应性强的品种因不抗(耐)灰斑病,应用推广面积受到严重影响。4.农田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玉米多靠雨养。玉米种植更是“靠天吃饭”,座水播种等抗逆技术应用面积较小。更难以考虑适应未来现代农业,特别是机械化管理要求设计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为此,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有关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于今年8~9月对西南高原玉米带近10个玉米生产大县进行了现场考察,结合现代玉米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将发展玉米作为高原区增粮增收的首要途径。西南高原旱作面积占80%以上,旱地作物中玉米增产潜力最大,2010年加权平均产量仅335.66公斤/亩,单产潜力在80公斤/亩左右。

  二、选育和筛选广适、抗病、早熟、适合机械化的玉米新品种。从高原区产业发展需求、避灾高产和适应未来机收来看,需要整合科研单位力量,选育和筛选广适、抗病、早熟、适合机械化的玉米新品种。

  三、抓好以机械化为核心的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高原玉米区有较大部分缓坡耕地,完全可以实施机耕、机播、机械起垄、机收等机械化管理。通过农机的应用带动玉米增密、配方施肥、深松改土等关键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建议加大高原区农机补贴的规模和比例,引导企业、种植业大户、农户加大农机的采购。同时,加大玉米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逐步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

  四、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整合项目资金,高标准、高起点地开展西南高原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农业面积和玉米机械化程度。一方面,大力推进“五小”水利在高原区的建设,通过就地蓄集降水,既保障玉米座水播种、水肥耦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又兼顾马铃薯等其他粮经作物的用水,解决旱季缺水和季节性干旱问题。另一方面,田间机耕道建设应根据各地农业机械发展需求,制定机耕道建设的标准,以满足大、中、小、微型农业机械进入田间的要求。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518-1.html

标签:农机 岗位 专家建议 体系 技术 产业

上一篇:山西:如何破解玉米机收推广难
下一篇:传统农机流通模式临挑战 新兴业态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