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事业快速发展的5年,是农机在农牧业生产和现代农牧业中发挥作用最为显着的5年,更是农机化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5年。
2010年,全区机耕面积达9276万亩、机播面积达9086万亩、机收面积达3864万亩,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7.3%、75.5%和35.9%,较上年分别提高3.47、3.52和0.87个百分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3%,同比提高2.6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
2010年,全区农机总值达到265.31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3033.6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101.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1.4万台、小型拖拉机50.1万台;配套农具达到167.99万台(套);联合收获机8009台。
2010年,全区小麦种植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玉米、马铃薯的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0.7%和39.5%;小麦、大豆、水稻机收继续保持高水平,分别达到83.1%、67%和76%;机械打草、捆草水平分别达到55.2%和25.1%;全区中耕、植保、深松等机械化作业能力大幅提升。
一组组鲜明的数字,一个个鲜活的瞬间。
近年来,自治区农牧业厅农机局紧紧围绕促进农牧业增效、增加农牧民收入、繁荣农村牧区经济的目标,以春耕春播、三夏、秋收整地机械化生产为主线,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大力实施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提升行动,切实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主要作物和主要生产领域机械化作业水平,以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农牧业正在向以机械为主的现代农牧业转变。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认识到,现代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牧业机械化。
精彩嬗变,大农机带动大农业
如今粮食生产之所以连攀高峰,正是农业机械化发挥了关键的“火车头”作用。实践证明,农牧业机械化一直是内蒙古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是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关键,是推动农村牧区生产发展的根本。
“如今我家里大小型拖拉机都有,再不用像以前人力种地,“三弯”、“三石”、“三车”啥的也用不上啦!去年我们农机合作社社员人均增加1万至1万5千元的收入!”一说起农机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大岭村村民冷彦利一脸兴奋。
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最先从创办国营农牧场和国营拖拉机站起步,经历了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国有国营农机发展期和以国家补贴、集体投入为主的社有社营和队有队营的集体经营农机发展期。1981年,全区农牧业机械化发展到农牧民自主经营发展机械化阶段。1982年末,全区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生产队发展到占生产队总数的83%。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农民自主购买、经营农业机械的权利,打破了农业机械由国家经营的模式,农机化发展进入了以农民自主经营、自主购置、自主使用农业机械为主要特征阶段。
1994年,全区农业机械数量和品种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的发展格局。与1979年相比,全区农机总动力由387.4万千瓦增加到858.3万千瓦,增长了2.2倍,其中拖拉机拥有量由4.57万台增加到39.06万台,增长了8.5倍,小型拖拉机拥有量由1.59万台,增加到30.46万台,增长了19.15倍,配套机具由2.24万台(套),增加到29万台(套),增长了13倍,农户所有占总拥有量95%。
1995年,自治区农机局和自治区农机推广站组织区内第一批跨区作业的8台联合收获机,参加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农机部门联合组织的北方5省区联合收获机作业队跨区收获小麦,并在之后逐步组织农牧机械异地作业,规模和领域逐步扩大到大豆、玉米、牧草等作物和耕、播、加工等生产作业环节。
2005年,全区联合收获机由1995年的2788台增长到4652台,区外来内蒙古作业的联收机达2376台,小麦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93%。
从1994年至2003年,农牧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经营发展,农牧业机械总量增长的同时,机群结构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农牧业机械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新品种迅速增加,性能大幅提高,适应自治区农牧业生产、生活的小型动力和机具迅猛发展,减轻农牧民劳动强度,成为农牧民致富的好帮手。
2003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1616.6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54.1万台,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4.2万台,配套机具68.12万台(套),大型农机具达5.7万台(套),分别是1994年的1.9倍、1.6倍、2.3倍和1.3倍,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3%。
2004年以来,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步入了政府扶持、调整结构、自主创新、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在这一阶段,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化整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稳步推进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呈现技术集成化、作业规模化、机制创新化趋势。机械化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免耕播种、秸秆还田作业面积累计达到9238万亩。规模化作业从农场向合作社、联户、大户延伸,作业机械向大型化、复式作业方向发展,播种的精密度进一步提高,技术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开辟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新途径。
2010年末全区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405万亩,技术应用旗县61个,占适宜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旗县的70%,应用面积是“十五”期末的12.4倍,精量播种、秸秆根茬还田、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面积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64倍、1.62倍和3.08倍。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阿拉善盟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应用成效显着,较传统漫灌节水70%,亩增产50%以上。
装备精良,农机化渐入佳境
从2004年起,国家、自治区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带动了各级财政补贴购置农业机械,激发了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化发展到了最佳机遇期。全区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显着增加,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农机化效益稳步增长。
2004年到2010年7年间,全区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购机补贴资金19.254亿元,全区累计补贴机械34.3万台,年补贴量由1.86万台增加到15.9万台;累计受益农牧户23.8万户,年受益户由1.85万户增加到9.92万户。2010年,内蒙古启动了牧民购机补贴政策,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财政投入资金1.3亿元,对牧民购机总补贴比例达到50%。
2011年,内蒙古重点补贴玉米收获机、节水灌溉机械设备、保护性耕作机械,确定98个旗县(场)为中央专项补贴实施地区,其中旗县93个,农牧场5个。每个旗县(场)投入中央财政资金50万元至2000万元不等。同时,安排自治区专项补贴资金7480万元,其中6780万元用于对牧民购机实行累加补贴,安排在33个牧业旗、21个半农半牧旗县和3个种草旗县,700万元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累加补贴。
农业机械化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机化管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机械化促进条例》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适应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机化发展的新需要。《促进条例》从农机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科研开发、质量保障、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扶持措施和安全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建立起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促进农机化发展、规范农机管理工作的法律制度体系,巩固和发展了农机化在农业、农村经济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为依法管机、依法兴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的法制环境。
自主创新,增加农业机械科技含量,农机科研与推广水平不断提高。针对自治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盟市、旗县都设立了农机推广机构。2010年,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研发取得突出性进步,其中有四项列入农业部推荐机具,有两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自治区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工作连续多年被农业部评为优秀。特别是目前承担了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农田、草原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装备的生产试验与区域示范”、国家“十一五”重点科技支撑项目“农牧交错风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和农业部重点攻关项目“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发生规律及综合控制技术”,真正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针,将自治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到现代农牧业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重要技术支撑高度,进行规模化推进。
创新农机化发展模式和机制,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产业化发展上了新台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倾斜,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力量。到2010年末,全区拥有农机户120万户,是“十五”期末的1.4倍,直接从事农田作业人数158万余人;全区农机固定资产在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达到8757户,是“十五”期末农机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的1.6倍。农机维修、经销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4万余人,同比增长56%。农机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到456个。全区农机总值达到265.3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2倍;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达到105亿元,同比增加51亿元,增长94.4%。
农机服务产业化强劲,农机作业服务能力日益壮大,作业服务收入占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的82%。农机制造、营销、维修行业经营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65%;基层农机推广、安全监理、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体系经过调整完善,在生产一线的作用更加到位。在土地草场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不变的前提下,自治区示范园区建设从大型机械规模化生产切入,以作业服务为核心,使土地和草牧场在新的先进的农牧业装备和专业化服务平台上实现流转与整合,实现了产业化概念下的机制创新,走出了农机化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截至2010年底,农机化示范园区总数达335个,机械化示范基地规模达347.4万亩,辐射带动作业面积1176.8万亩。呼伦贝尔市保护性耕作示范园区、赤峰市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乌兰察布市节水灌溉示范园区、鄂尔多斯市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产生了规模化效应,其他盟市示范园区建设也各有特色。
2010年,全区各类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达1055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456个,同比增加246个。有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还成立了全区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协会,规范了合作社建设。
“铁牛”奋蹄 ,农牧民腰包鼓起来
在农机化工作中,各级农机部门充分尊重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充分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农机化需求,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正确运用产业政策、市场机制,扶持和引导农牧民探索农机化发展,使农机化推进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牧业增效、农牧民提高收入协调互动,产生综合效应,以农机化引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职业农牧民队伍建设,促进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实现农机化可持续发展。
与“十五”期末相比,全区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机总动力增长57.9%;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同比增长5.98倍;收获机械保有量猛增6.67倍。机械化耕、播、收作业水平及综合水平同比分别提高了12.2个、8.9个、12个和13.1个百分点。其中长期薄弱的主要作物机收水平实现了突破,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机收水平同比分别提高6.8个、29个、24.7个和54.7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不断增加,农机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全区农机总值达到265.3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2倍;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达到105亿元,同比增加51亿元,增长94.4%。农机服务产业化强劲,农机作业服务能力日益壮大,作业服务收入占农机服务经营总收入的82%。农机制造、营销、维修行业经营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65%。
农机化水平的提升还直接引领提升农牧业劳动力的素质,机械化既大力解放生产力、大量转移农牧业人口,又通过专业化、工业化、产业化生产方式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人才,还通过合理的劳动力资源与生产资料配置,产生规模经营效益,实质性提高农牧业劳动收入,使农牧业具有蓄积能量、自我壮大、提升发展的能力,成为支撑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物质基础。
在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程中,农牧业机械化日益成为助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强劲引擎,焕发出蓬勃生机。“十二五”开局之年,内蒙古将争取农机总值达到300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326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05万台,机具配套比达到1:1.7;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8%、78%和39%,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全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总数达到150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