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机械发明易被仿制盗用,企业看几眼回去就生产出类似产品
2012-05-11   来源:农村大众   


老袁门市的收入都变成了这样的零件

  定陶县农民袁东明是个远近闻名的“能人”。貌不惊人的他从1996年开始研究、制造小型农机,先后成功研发出玉米秸秆切碎青贮灭茬还田机、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牵引式全封闭型自卸环保节能清扫机、自行式全封闭环保节能清扫车等6项国家专利和36项实用新型专利。

  他的“不走运”也在附近出了名。至今还没有哪一项专利成果得到成功转化。

  “草根发明家”

  拥有42项专利

  一处院落外挂两块牌子:定陶县机械研究所、菏泽明庆机械有限公司。从外表看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机门市,走进去却是别有洞天:冲压机、剪切机、空气等离子切割机……各种各样的机械摆满了“工作棚”;地下室仓库里堆满了几百吨的钢铁部件,俨然一个小型的“农机工厂”。这处融合了实验室、生产维修车间、仓库等多项功能的600多平方米的小院就是定陶县“农民发明家”袁东明的家。

  袁东明原是定陶县机械厂的一名职工。说起当年的辉煌,老袁眼睛仍闪着光:“上世纪80年代我就是厂革新能手,那时实行计件工资,我最多时一月拿过2000多的工资。因为技改有功曾一次获奖三级工资。”

  1993年,企业濒临倒闭,袁东明不得不离开岗位自主创业。老袁于是“重操旧业”――开了家机械维修门市。

  门面虽不大,但技术精湛且信誉好,老袁的门市开业不久就异常红火。干活时,袁东明时常听到他们说起在收获农作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能不能生产一种机器取代人工?”1996年,袁东明开始研制秸秆还田机。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先后研制出了切割式、链条式、齿轮式等7种秸秆还田机械。到现在,他已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6项实用新型专利等共42项专利,证书堆了高高的一摞。

  门市收入

  难支撑发明创造

  袁东明的秸秆还田机面世后,当地的一家农机公司找到袁东明,商谈合作生产事宜,袁东明匆忙答应。然而,第一批200台秸秆还田机,因为所进零部件质量问题,大量退货让袁东明的心血付之一炬,还欠下了4万多元的外债。

  经此重创后,袁东明谨慎了许多。现在,他的收入来源主要就是靠自己精湛的维修手艺。因为独家的焊接技术,河南、河北等地的大型机械都要到他这儿来修。本来,凭着自己的手艺,他一年总有20万左右的收入,但醉心发明的他却把这些收入的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发明创造上。为此,妻子跟他闹过几次,还提过离婚。但这些丝毫没有动摇袁东明搞发明的决心。

  袁东明告诉记者,现在每年他在发明创造中的投入都得十几万。他领着记者看自己那一堆堆的零部件:“不甘心啊,不想让这这些零部件都当废品给处理了。”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秋天,具有灭茬还田以及收获等功能的“多功能快速秸秆切碎灭茬收获机”问世了。目前已造出三台样机,经过几年运行考验,技术上已近成熟。这种机器可用于棉花、玉米、小麦等作物秸秆收获,秸秆切碎、灭茬同时进行,储藏箱门合上,切断了的秸秆便储存在箱内回收利用。如果想还田,箱门开个缝秸秆便均匀撒向地面。这种机械作业行走时速度达到每小时20多公里,人在后面小跑还撵不上。

  发明心血

  屡遇“拿来主义”

  受老袁的影响,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成了靠手艺吃饭的人。儿子最像他。大学毕业时,儿子因为两项发明专利被北车集团录用。工作时间不长就因两项小发明从普通车间工人进入了集团的设计中心。谈起儿子现在的工作状态,老袁又自豪又羡慕:“就他那两个小发明,在我这儿太简单了,但是实用啊,其中一项就为他们集团节省资金300多万。人家单位还规定,以后集团下属公司使用他这项专利的,都要给他一定比例的使用费。”

  一边感叹着儿子赶上了好时候,已60岁的老袁仍然踌躇满志。他还有个一直没实现的梦想:那就是自己成立一个公司,生产自己最得意的专利成果。

  为何不与大企业合作?袁东明说,这些年来他也谈过几次,但是每次都被同行的“拿来主义”伤得不轻。“机械的发明不像种子什么的看不到,内行只要多看几遍,回去后改进型同类设备就出来了。因此,谈的多成功的少。”有一次,菏泽市内一家较大型的农机企业看好了他的一项专利技术,专门派人谈过几次,对方一直表现得很有诚意,老袁把对方带到地里实地查看几次,还把自己的设备实验光盘交给人家,最后还是没合作成功。但不久,这家企业就生产出了类似的产品。

  听闻国家今年搞农业科技创新年,老袁说:“国家能不能制定一些专门政策,让科研成果能抵押贷款。要不,吃亏的都是搞发明的人。”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223-1.html

标签:农机 生产 类似 产品 企业 发明 机械

上一篇:美国有效政策扶持造就高机械化农业
下一篇:草根创业创出的新产业――农机产业集群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