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显着优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地位作用持续增强,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奠定了基础。201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相当于之前30年发展水平的总和。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畜力作业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快速推进。2011年,全国小麦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8.8%、86.0%和91.1%,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生产快速提高,水稻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26.2%和69.3%;玉米机收水平达到33.6%。
2004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补贴力度,资金规模由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200亿元;实施范围由最初的重点支持16个粮食主产省份的66个县扩大到覆盖全国所有的农牧业县(场);补贴对象由“农民个人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扩大到“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贴机具种类由2004年的“六机”(即拖拉机、深松机、免耕精量播种机、水稻插秧机、收获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扩大到目前的12大类46个小类180个品目,基本覆盖了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农牧渔业生产急需机械设备。通过补贴机具种类的调整,在不断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加强了补贴的针对性和效益的最大化,使补贴政策成为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显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77亿千瓦,比2003年增长61.7%,年均增长6.2%,远高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前的增长速度;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的保有量分别达到440万台、42.7万台和17万台,年均增长20.8%、28%和59.3%;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保有量比例从1∶14.4提高到1∶4.1;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林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保有量快速增长。可以说,农机装备水平显着提高,呈现出数量和质量同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应用面积稳步增加。2004年以来,水稻机插秧新增面积9000万亩,总面积跃上1亿亩的新台阶。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8500万亩,新增8000万亩。农机深松整地、机械化秸秆还田、化肥深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到1.6亿亩、4.7亿亩、4.9亿亩和1.9亿亩。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显着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了农业的节本增效。全国小麦机械化收割平均每年减少损失50亿斤以上。东北地区通过推广大型机械深松整地可增产10%至15%。水稻产区积极推进水稻机械插秧,亩均降低成本30元、增产50斤以上。干旱地区使用机械进行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还田利用,平均减少耕地表土流失量40%至80%,增加土壤蓄水量17%,减少农田扬尘量50%以上,亩均降低生产成本15至30元,粮食增产5%以上。
农机作业水平的提高显着降低了农民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缓解了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发挥了基础作用。据调查,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进行耕整地、精量播种、收获作业的效率,是人工的40倍以上。在时间紧、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抢收抢种、抗灾减灾,农业机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有较大差距,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农机补贴政策制定方面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额不足,部分农民的购机需求及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得不到满足。二是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给基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三是相应的推广培训资金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四是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配套的扶持政策欠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作业补贴、燃油补贴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要适应和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向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要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相适应,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机制及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特别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作业补贴、燃油补贴政策,加强支持力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