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业机械合作社成小麦跨区机收主角
2012-07-13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油价上涨影响机手收入,近距离跨区作业增多

  6月初,尽管安徽、河南等地小麦已进入收割期,但受油价上涨,以及各地农业机械化率提高等因素影响,河北省邢台市今年参加南下跨区机收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较往年明显减少,更多机手选择“就近作业”。

  据西郭城村收割机手王利华介绍,三夏期间柴油价格和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1块多钱,用工成本也在上涨,而外出作业的收割费没有涨多少,和前两年的水平差不多,这就意味着,跑的越远,他们需要支付的费用也就越多。王立华说,运送收割机雇车过去一趟1500元,回来一趟1500元,这就得3000元的运费。再雇两个司机出去,司机一天工资150元,开支太大。

  除此之外,近几年国家对农业机械实行的补贴政策,让各地农业机械化率不断提高,收割机的保有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各地收割机处于一个饱和的状态,所以很多农机手都选择就近作业。

  据了解,目前国家对农机用油的补贴主要体现在农资综合直补上,只要有田的农民,都可以领取补贴。所以很多农机手呼吁,国家能够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把农机用油的补贴直接发放给农机手。

  “本来这钱是补给俺机子的,现在直接补到地里了,政策确实是好政策,可现在没有落到机手身上。”机手郝彭如是说。

  山东:农机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日前,山东省小麦机收已经完美收官,玉米机播也已大头落地。盘点整个三夏,山东小麦跨区机收收益如何,农机服务模式又有什么新变化,从今年的三夏生产又能看出哪些端倪和走向?

  合作社抱团闯市场,成为主角

  日前,笔者致电嘉祥县仲山乡农机合作社社长高洪玉时,他正在平度市带领着他的农机合作社机手进行小麦跨区机收作业。

  “今年跨区机收情况比去年要好,在河南、安徽的机收价格45元/亩,虽然低了点儿,但也比去年要高。在省内机收价格比省外高,普遍在70元左右/亩,胶东地区最高到90元/亩。”当问起小麦跨区机收作业的情况时高洪玉说。

  高洪玉今年组织了10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分成两个作业队,5月28日从嘉祥县出发,到了安徽省的阜阳市,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平舆县、周口市的商水县进行跨区作业,等到嘉祥县家里的麦子收完了之后,又向胶东地区开拔,整个麦收期间,转战了6个作业点,每个点收割小麦200~300亩/机,每台机车共计收获小麦1400亩左右,纯收入4万~5万元。

  目前,在山东省像嘉祥县仲山乡一样的农机合作社共3800多个,他们拥有小麦联合收割机近3万台。三夏期间,各地农机合作社成为小麦跨区机收市场的主体,他们利用自身拥有各种机械的优势,以一流的服务质量和信誉,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合起伙来抱团闯市场,开展一系列跨区机收服务,提高了作业效率,增加了机手收益,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三夏生产的“主角”。

  山东省的小麦机收跨区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目前,全省小麦联合收割机已由1994年的2883台发展到13万多台,增长了23倍;小麦机械收获面积达到97%,增长了30个百分点;参加跨区机收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由刚开始的近百台,发展到8万多台。十多年来,全省共实现小麦跨区机收收入200多亿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跨区机收也在悄然转型。农机部门由原来的跨区机收市场的主体变为机手服务的主体,农机合作社则成为小麦跨区机收市场真正的主体。

  订单作业稳中求胜,成为主流

  近几年,随着农机保有量的井喷式增长,作业机具已接近饱和,小麦机收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山东省参与往年跨区机收的小麦联合收割机最高年份达到5万台,而今年出省作业的机械仅有3万台。

  有专家指出,对于机手而言,供求关系的扭转,直接导致了他们收入的走低。加上加油、人工等不断飙升的成本,供求关系和成本因素均上升为自变量,曾经的“机手市场”变成了“麦农市场”。机手与麦农供需关系的对峙,“收”与“割”两个价格的博弈,直接导致市场的混乱。一方面各地盲目新上农机,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供方市场;另一方面,机手之间为了抢生意,相互压价,机手收益急转直下。收益相对持续走低,导致机手进行跨区作业的积极性也逐年降低,即使有意愿参加出省跨区作业的作业队,也只是选择到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稳定合作关系的地区进行作业。

  东平县接山镇苍邱村农机合作社社长李培新说,今年他的农机合作社共有5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年初合作社与所在村村民签订了5000多亩小麦的收割协议,三夏期间没出去跨区机收挣的钱却也不少。

  而同在东平县接山镇的鄣城村农机合作社社长徐衍华虽然年初也与周围村民签订了17000亩小麦的收割协议,但他还是带着合作社的18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到河南进行跨区机收。“河南的小麦毕竟比咱这儿早熟几天,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有枣没枣都要去打一杆子。”徐衍华说。

  实际上,像徐衍华这样抱着同样心态的机手也不在少数。从今年春节过后,山东各地的农机合作社在与本地农民签订完小麦收割协议后,就纷纷组团到河南、安徽等周边省份考察作业市场,签订跨区机收的订单了。

  农机合作社与用机户签订作业协议,明确了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服务收费等服务内容,然后按照协议开展机械作业服务,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

  山东省农机局监督管理处处长贾建国认为,通过开展农机订单作业,农机合作社有了固定的服务项目、农户、区域和收益预期,形成了“作业区域清晰、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牢固、作业收益稳定、机具转移顺畅”的发展模式,也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实现了“双赢”。

  实践证明,依靠之前签订的农机作业订单,今年三夏,山东的农机手大都赚了个盆满钵溢,小麦机收平稳有序,既加快了进度、抢了农时,又“龙口夺粮”、减少了天灾,实现了小麦适时收获,为山东实现夏粮“十连增”做出了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101-1.html

标签:农机 机收 主角

上一篇:上半年农机化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下一篇:更新换代将成水稻收割机需求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