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微型耕整机安全监管路径探析
2012-08-09   来源:陕西农机化信息网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业生产领域,植保、耕整、收获、加工由原始的人畜作业向农业机械化作业转变。在农业机械动力领域,由低功率向大功率方向发展。随着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拉动,农民群众积极购买和使用先进农业机械。农机拥有量大幅增加,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微耕机以其体积小,操作轻便灵活,能适应坡地作业而深受山区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山区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但在机械化带来生产便利的同时,因操作人员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薄,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安全生产隐患增多,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对微耕机及其操作人员的管理势在必行,责任重大。

  一、事故发生的原因

  随着以微耕机为重点的小型农业机械拥有量不断增加,特别在烟草、设施蔬菜等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但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市场监管不到位、行业职能管理措施滞后,以及部分群众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一)微耕机存在设计缺陷。无全国统一安全技术标准,大多以组装为主;采用10马力以内高转速风冷柴油机,作业时工作粗暴,噪音大,振动大,稳定性差;转向操作不灵活,左右驱动轮之间无差速装置,不能实现自动差速滚动转向,需通过外力强制侧滑才能实现转向;未安装皮带防护罩、旋耕刀防护罩,未标注永久性危险警告安全标志 ,易给操作使用者造成人体伤害。

  (二)微耕机操作手安全意识淡薄。微耕机农田作业劳动强度大,操作手易疲劳驾驶,加之技术不过硬、操作不规范、忽视安全等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多起微耕机安全事故的成因,多数是农机手麻痹大意、操作失误而造成。例2011年3月黄某因疲劳将微耕机交其岳父李某操作,李某在准备掉头时,由于地块坡度较大,转弯距离不够,将地边的妻子张某裤角卷入旋转的刀片中,未及时停机,后旋耕刀片直接铡入张某腹部,致其死亡。究其原因一是黄某将微耕机交于无证人员操作;二是李某未参加农机操作和安全技术培训,违规操作微耕机造成自己妻子死亡,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三)销售市场监管不到位。微耕机生产厂家多、品牌杂, “三无”产品时有出现,产品性能优劣混杂,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加之销售网点众多,购销手续简便,特别一些未享受国家补贴的机具,更处于管理真空状态,技术监督和工商管理部门难以有效监管。

  (四)行业职能管理和安全监管措施滞后。目前对微耕机定性上到底是属于“拖拉机”尚无明确规定,是否参照拖拉机管理也没有法律依据,农机监理部门对微耕机监管缺乏强制约束力。

  二、加强管理的工作措施

  (一)强化行政推力。成立农机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将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列入对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实行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终考核兑现;建立健全了县、镇、村三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进一步夯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

  (二)加强技术指导。对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大力度,制定详实的安全操作培训计划,培训形式多样,不走过程。一是在农民群众购买农业机械时,对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实行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操作证件;二是在“三夏”、“三秋”期间,深入各镇村开展以微耕机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对农机具的使用、保养、维护、检修和故障排除现场技术指导;三是在农闲时,结合农民群众所需、所关心的问题,对农民不懂得的机械原理、操作技术要领、安全注意事项等开展系统性的培训指导;四是在农业机械重点隐患区域,采取针对性、着重性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技能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三)突出监督检查。结合“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月”、《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宣传咨询等活动,把重点监管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突出抓好“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的安全检查,对农业机械作业的田间场院和村级道路等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开展“打非治违”、“危及人身生命财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专项行动,加大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治理排查,重点抓好违法载人、无牌行驶、无证操作、酒后操作等严重违法行为的监控,对镇村道路和边缘地带实行重点监管治理。

  (四)注重监管便民。一是实行农机免费登记挂牌、免收相关费用。对牌证管理的农业机械进行挂牌销售,减少工作环节,简化操作程序,最大限度的方便办事群众,促使全县农机注册登记率明显提升。二是开展送检下乡、上门服务活动,全县共设立了22个农机年检审验点,方便农机人员就近办理年检审验手续,全县农机注册登记率、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均达到了100%,检验率达到了96%。三是正确宣传农机安全互助保险补贴政策,引导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积极参保,减轻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降低农机的使用风险,实现互助双赢的局面。四是进一步加强各镇农机安全监理员的行为规范,强化镇域内的农机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实时掌握了解区域内的农机安全生产状态。五是促进县域农机生产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带动农机企业研发出更多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引进新型农机具,使农民群众具有更多的选择性。

  三、加强以微耕机安全监管的对策及建议

  (一)统一生产标准。对现有标准要进行修改完善,颁布以微耕机为重点的各类农业机械生产国家标准,对生产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准入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强制性认定。进一步完善设定安全保护装置和安全警示标识。淘汰一批“小作坊”企业,促进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二)健全管理机制。明确部门责任,生产加工环节由质监部门负责,经销流通环节由工商部门负责,操作使用环节由农机部门负责。建立操作使用效果与生产企业联动退出机制,对使用效果差或事故率较高的生产企业取消其生产资质,实行生产资质动态管理;建立生产企业、管理部门、用户参与的研讨交流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生产技术,提高以微耕机为重点农业机械的实用性和安全操作性。

  (三)强化安全管理。把以微耕机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人员纳入牌证许可管理,明确法律依据。对以微耕机为重点的农业机械进行登记管理,对其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试、发放操作证;制定出台培训大纲、考试、检验和报废标准,对以微耕机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实行定期检验,达到报废标准的坚决报废,严禁继续使用。

  (四)加强教育培训。一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要对购机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出具技术培训证明;农机部门对操作人员组织进行法律法规、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并进行考试,合格的发给操作证,不合格的继续培训。三是定期由乡镇有关单位分区域组织安全培训和再教育,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和安全守法意识。

  (五)完善监管网络。以微耕机为重点的小型农业机械多在山区丘陵地带应用,量大、面广、分布散,因此监管难度很大。必须建立“县有监理站、镇有专管员、村有联络员”的监管网络,定期对无牌无证人员进行排查清理。工商部门对经销商的经营销售和培训情况进行检查治理,奖优罚劣。建立起“生产企业――经营销售――操作使用――管理监督”四方共同参与的机制,更好的实施监管,确保安全。

  (六)加大资金投入。生产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生产出更加科学、完善的产品;农机部门要加强监督、检验环节的装备和专项投入,各级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要加大配套经费的支持力度,每年预算专项培训经费,鼓励参加农机互助保险并给予一定补贴,为实施免费管理提供资金保障,为更多农户受益,强化安全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065-1.html

标签:农机 路径 监管 安全 整机 微型

上一篇: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走向大市场的必然选择
下一篇:农机补贴贪污贿赂五种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