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守着“大水缸”为何喊渴―来自川滇抗旱一线的调查
2013-04-22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陈仁泽 徐元锋)    

  守着“大水缸”为何为水发愁?水利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周学文认为,关键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严重。“同样建一个中型水库,一方水的库容大概投资10来块,但西南地区一方库容平均要15块钱到20块钱,山谷比较陡峭,建工程难度比较大。” 周学文说。

  “攀枝花水利的最大硬伤,就是缺大型骨干工程!”攀枝花市水务局局长马泽林对于工程性缺水,感受颇深。攀枝花境内有金沙江、雅砻江等大小河流95条,但是,由于旱区与江面的高差达几百或上千米,水的利用成本很高,导致大型提灌站建设步履维艰。攀枝花大型水利工程还是空白,无法实现丰枯年份水源调剂。

  抗旱工程效果显现,一样大旱灾情不同

  尽管遭遇“四连旱”,但今年印象却不如前几年强烈,“过去人背马驮找水镜头少了”,这背后是大量已建水利工程在发挥作用。

  2009年西南特大干旱后,一大批重点骨干抗旱工程上马,抗旱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在攀枝花仁和区大竹河水库建设现场,管理局常务副局长王滨说:“以前没这个水库,雨季时无法蓄水,旱季却又要为灌溉和人饮而伤脑筋。去年主体工程完工,解决了下游近万亩灌面干旱缺水问题,等到工程全部竣工,周边12万亩农田的灌溉和3.5万人的饮水就不用发愁了”。

  在云南,大批水利工程同样挑起了抗旱大梁。四年来,全省建成157座大中小型水库,新增库容14.88亿立方米。目前,全省库塘蓄水53.6亿立方米,比旱灾最重的2010年同期多11.11亿立方米,因旱造成饮水困难人数少501.4万人。

  大工程必不可少,小农水同样不可或缺。永仁县永定镇乍石村李文昆家的水窖发挥了作用,15立方米的小水窖,足够一家人三四个月的用水。记者发现,李文昆家的屋檐很特别,下面设有接雨槽,下雨时屋顶瓦片上的雨水可以顺着管道直接流进水窖里。“在雨季时把雨水储存起来,到了最干旱的时候,就成了庄稼的活命水”。永仁县水务局敖学平说。

  “实践证明,在山丘区,最管用的还是‘五小’工程为主的微型水利工程。” 陈坚说,2010年至2012年,云南已累计建成135万件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共增加蓄水容积3亿立方米,增加供水能力7亿立方米。“这也是云南近两年虽旱更重却灾不增的原因。”

  中央大力扶持的抗旱服务队也在抗旱中“大显身手”。云南72支县级抗旱服务组织通过为群众提供打井、挖塘、修建应急水源工程,为山区群众拉送水10万多方,解决人饮困难人数30多万,完成抗旱浇地90万亩次。

  长期抗旱要降成本,调动农民抗旱积极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据预测,未来西南地区大部气温仍偏高、降水偏少,旱情有可能持续发展。随着春播春灌的全面展开,农业生产用水急剧增加,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抗旱形势不容乐观。

  记者采访中发现,成本高仍是制约抗旱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永仁县莲池乡羊旧乍应急抽水站工程施工现场,抽水泵房已建设完,马上可以投入使用。这座投资387万元的工程,可解决莲池乡近2万亩地灌溉用水和近14000人的生活用水问题。敖学平说,羊旧乍抽水站抽一方水要一度电,成本在四毛多钱,周边高效农业还勉强用得起,但一般农业就有点“奢侈”,很多农民因抗旱“不划算”,而选择放弃。“抗旱应急工程用水的主要成本在用电,希望出台政策适当减免抗旱用电费用,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旱情来袭,简单地引水浇地并非唯一对策,也需调整抗旱思路。“科学抗旱必须要因地制宜,分析水资源情况,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攀枝花市副市长李仁杰说,小春作物受旱情影响大,就要引导老百姓适当扩大大春作物面积;水稻等对水的要求高,就要引导老百姓改种经济作物。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攀枝花市仁和区混撒拉村,是远近闻名的“芒果之村”。为了用好每一滴水,混撒拉村启动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根碗口粗的管道通到地边,再通过一根根拇指粗的微管流到植株的根部。“我们原来漫灌浇一亩芒果至少要400方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后,只需80方水就够了,而且效益大大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李德说。

  但是,并非每个城市都如攀枝花那般幸运,由于项目覆盖范围有限,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能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一些旱区基层干部希望,国家能加大在这方面的扶持力度,让高效农业在西南旱区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记者 陈仁泽 徐元锋)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0677-1.html

标签:农机 一线 调查 来自 为何 水缸

上一篇:我国粮食安全制约因素应引起足够重视
下一篇:浅析农机检验率低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