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县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农业内在基础得到强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在“工业强县”战略带动下,全县培育产生了105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全国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262家专业合作社,18户专业大户和10家家庭农场,已经具备了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成熟条件。但从调查情况看,邹平县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是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金融产品开发权限阻碍信贷资金与现代农业有效对接。土地承包经营权难以实现抵押。对于缺少有效抵押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土地是最大的财富资本,也是金融机构介入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在目前法律环境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突破抵押瓶颈,又缺少流转变现市场,导致金融机构无法介入支持。
现代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调查发现,目前仅有人保财险开办4类农业保险,分别为政策性小麦、玉米、棉花农作物保险3类以及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1类,尚未开办专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性保险业务险种。尽管目前开办农业保险有政府财政补贴,但由于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知性,即使连续数年农险赔付率不高,也无法保证该类险种可持续盈利,因为一旦遭遇持续时间较长或影响较大的灾害,保险公司将承担远超之前盈利的赔付压力。
积极创新涉农金融产品,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人行立足邹平县农业发展特点,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着力引导全县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投放力度,强力助推全县农业转型升级。截至4月末,全县涉农贷款500.7亿元,较年初增加36.3亿元,同比多增5.4亿元,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具体来说,目前已开办的涉农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有以下三类。
保证类金融创新产品。该类产品是目前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主要有互保联保类、担保公司担保类等类型。各金融机构通过引入担保公司为涉农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近10亿元。其他金融机构还通过自然人担保、企业担保等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办理了流动贷款业务。
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障碍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查情况看,邹平县金融机构虽然积极创新涉农信贷新产品,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还需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和完善,真正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障碍,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做实信用贷款推广基础。推动辖内法人机构以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为载体,加快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建立文明信用工程联动机制,为推广信用贷款创造宽松环境。充分发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营特点,选择发展稳健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主办行制度,逐步推动其满足信用贷款办理条件,着力发挥信用贷款的示范效果。
用好货币政策工具,撬动信贷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导向作用,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资金支持。认真落实人总分行差别化准备金率动态调整工作要求,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在确保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的前提下,着力加大对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投放,确保实现涉农贷款总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的目标。
建立土地流转的有形市场机制,对接金融资源。建议政府加快开展和完善各类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交易流转、抵押登记、处置变现等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切实盘活农村资源、资金和资产,为农村各类产权流转和抵(质)押贷款提供配套服务。
建立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奖励考核制度、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一是推动政府尽快建立现代农业担保基金。在归集各类财政补贴资金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地方财政出资、多方参与的现代农业担保基金。当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等原因不能清偿到期贷款时,由担保基金暂时代位偿付,保证信贷资金的按期归还,避免产生不良信贷资产影响企业信誉和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实现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互动良性循环。二是尝试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制保险制度,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农业保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