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江西省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3-07-08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以来,江西省金融系统积极改善金融服务,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模式,并取得了显着成效。截至2013年5月底,江西省涉农贷款余额4581.54亿元,比年初增加395.87亿元,增长9.46%,高于贷款平均增速1.44个百分点;同比增加937.15亿元,同比增长25.71%;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38.1%,近年来均保持在超过30%的比例水平。

  一、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

  1.“平台+担保”模式。国家开发银行针对农业龙头企业主要采取“政府组织推荐、开行批量放款、平台统一管理、担保公司担保”的管理模式。由江西省农业厅等主管部门根据政策及对企业的了解在初步筛选的基础上向开发银行批量推荐,银行受理评审后向指定的统一借款人批量发放贷款,统一借款人将贷款转贷给用款企业;还款时,统一借款人负责归集用款企业的还款资金统一偿还开行贷款。在信用结构方面,引入一家担保公司对统一借款人进行担保。

  2.银信合作模式。赣县借助投资银行业务模式,为成长期农业龙头企业量身推出“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农户”资金支持模式,对缺乏信贷条件、但市场潜力巨大且能带动农民迅速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该模式主要流程:融资企业向银行出具申请书经办行审查省分行、总行批准总行选取一家信托投资公司,并支付企业所申请的资金信托投资公司与企业签定股份出让、到期股份回购协议,并在工商局登记后,将资金入股企业、参与监管企业将资金按指定用途用于生产,并到期筹资回购向信托投资公司出让的股份信托投资公司将资金返回银行,结束对企业监管及与银行的合作。

  3.担保增信模式。南昌银行积极引入担保机构增信机制,与南昌市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信贷+担保”高效联合。该行针对现代农业实行“利率限制、费用减免、保证金优惠”的倾斜政策,规定贷款利率上浮额度最高不得超过10%,贷款服务费减免,担保公司保证金实行由12.5%降为10%的比例优惠,并指定专门对口支行,以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以优质产业化项目为载体,为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式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3月末,南昌银行累计发放此类担保贷款62笔,金额2.91亿元,支持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户。

  4.品牌化拳头产品模式。农行江西省分行以农产品(000061,股吧)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为支持重点,以粮油、畜禽类及其他特色农产品企业为主导,重点扶持有行业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2012年末,建立合作关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17家,占辖内总量的41.92%,其中:国家级28家,辖内覆盖面达75.68%;省级271家,占辖内省级总量的62.30%;市县级518家,占辖内市县级总量的35.07%。

  二、在支持农业全产业链方面

  1.针对农业生产。江西省农信社以春耕生产为工作重心,突出信贷投放“五大重点”:对春耕备耕所需的化肥、种子等农资资金重点供应;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重点安排;对科技兴农项目以及龙头企业资金重点满足;对果业、生猪、油茶、蔬菜等农业六大优势主导产业资金重点发放;对信用村、信用户所需资金重点支持。按照“早谋划、早安排、早调查、早投放”的“四早方针”,做到支持春耕备耕生产人员、资金、措施、服务“四到位”,合理安排信贷规模,帮助农户不误农时开展好春耕生产。

  2.针对农产品深加工。建设银行针对江西省粮食加工类中小企业缺乏房产等传统抵质押物的现状,在前阶段办理稻谷动产质押授信业务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从全省农业产业分布特点出发,筛选出适合本省区域特点的农产品质押物,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以稻谷、玉米、棉花、白糖为押品的动产质押信贷业务。辖内也涌现了大批卓有成效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

  3.针对粮棉油收储。农发行江西省分行在坚持不“打白条”的指导思想下,认真执行国家粮棉油收购和调控政策,确保中央粮棉油储备的增储、轮换和临储计划顺利实施,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充实粮油储备。同时,抓住“双结零”关键,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信贷政策:重点支持黄金客户、优质客户,以及改革改制到位的国有粮企入市收购;谨慎支持一般客户入市收购;限制支持劣质客户,对上年度粮棉油收购贷款未“双结零”,或贷款出现逾期欠息等情况的客户,原则上不发放贷款。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0465-1.html

标签:农机 发展 调研报告 加快 金融 支持 江西省

上一篇:一个经济大省的农民合作经济之路
下一篇:农业专家谈夏粮“十连丰”后如何走好粮食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