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装备制造业:如何用“自己的饭碗装粮食”?
2013-07-25   来源:中国科学报   

  大而不强

  虽然30年来我国装备制造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现装备制造的国产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首先,我国装备制造虽然产值位居世界首位,但却大而不强,在一些重要零部件的发展方面仍然滞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在一次会议上将此形象地概括为“壳可以做,心脏的东西我们做不了”。

  分行业来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大多数配套设备、大型工程机械所需的30兆帕斯卡以上的液压件等均需要进口,航空工业所需的发动机、机载设备、原材料和配套件的配套能力也比较差。

  “在关键零部件上受制于人,价格上就比较难做。此外,在产业安全上,也容易遭受战略性侵害。”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武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背后,是我国装备制造创新能力的匮乏。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过去30年来,虽然国家出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些重大的技术装备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在制造业的基础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方面却并不尽如人意。

  “如果没有坚实、雄厚的发展基础,制造业的竞争力是很难提升上去的。”谢友柏说。

  这一点在中小型的制造企业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谢友柏对记者说,他和中小制造企业的接触比较多,发现这些企业的研发能力很匮乏,很多都靠别人给技术才能够生产。

  “有时候去这些企业参观,我想看看实验室,但整个参观路线走完了,也没看到实验室在哪。我一问才知道,原来很多企业把产品出厂检验的车间当做了实验室。”谈及此处,谢友柏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在谢友柏看来,产品创新需要设计,设计需要知识,而这些企业所欠缺的,正是知识的来源与积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资源。

  构建开放创新体系

  那么,中国装备制造业应该如何通过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

  首先是关于开放创新体系的构建。谢友柏表示,从国际上的发展经验来看,创新总是从“点”上产生的,比如汽车领域的创新,往往是改进发动机的某一些零部件,或是润滑油里面的某一种添加剂。这些创新大都来自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是专门做这个的,他们发现了矛盾,努力去解决,才有可能找出新的解决办法,从而产生了创新。”

  张武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在和《中国科学报》记者谈到丰田汽车的案例时表示,丰田汽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采用了“大平台”的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丰田汽车不是给供应商下达任务,而是和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让渡一部分设计的权利给供应商。

  通过这一做法,丰田汽车可以将一些成本和风险转嫁给供应商,而供应商也能在这一合作模式下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品牌、设计能力等方面均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张武看来,这一模式值得中国借鉴。

  此外,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是要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的。谢友柏指出,“两弹一星”这种举全国之力进行科技攻关的模式,有其作用和价值,但不是所有行业、所有领域的突破都需要和能够采用这样的模式。面对这一问题,谢友柏提出了知识资产的概念,认为应该大力发展知识服务业,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

  “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政策,每个科研项目完成以后,都要拿出一到两项成果,去做知识服务,从而提高我国装备制造的竞争力。”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0418-1.html

标签:农机 粮食 自己 如何 装备制造业

上一篇:上半年农业农村形势综述:增产有保障 增收有动力
下一篇:广西农垦甘蔗生产机械化现状观察与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