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形成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瓶颈的主要因素
1.牧民思想不够解放,是导致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缓慢的思想因素。新源县有牧民7428 户,虽然98%实现了定居式生产 ,但夏季的养殖方式还是以传统草场放养为主。牧民思想和生产方式落后。传统的游牧式生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的定居式生产也只能算是”小农经济“,对新型畜牧养殖机械技术接受缓慢。
2.牧业人口人均可支配资金少,是制约畜牧养殖机械推广的实际因素。新源县牧民受传统养殖思想的影响,其主要目的均为增加畜群量,不注重产量与产值的转换,其固定资产多,可支配资金少,虽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但在购买畜牧养殖机械上仍有一定困难,购机积极性差。
3.基础设施与现代养殖、畜产品产集加工机械不匹配,是制约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多年来,新源县依托项目建设,在多个乡镇建立了畜牧养殖小区。但小区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棚圈设计规划不够合理,养殖机械与当前养殖棚圈不匹配,使现代化养殖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无法上马,制约了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4. 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机械购置投入要大的多,在没有项目和政策支持下,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筹措一座高标准、规范化的养殖棚圈(厂)的资金也相当困难。导致畜牧业养殖和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推广难度加大,制约了畜牧业机械的发展。
四、解决制约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瓶颈的战略思考
1.加大对牧民的宣传培训力度,开展卓有成效的 宣传服务活动,转变牧民传统养殖思想,让广大牧民充分认识机械化养殖技术的优越性。
2.大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引导牧民从”四季放牧“向”暖季放牧、冷季舍饲“转型。坚持推行”人畜分离“定居模式,合理选址,统一规划,给定居后机械化生产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整合有关项目,提高集中定居点的配套设施标准。
3.大力引进游牧民定居、标准化养殖小区等畜牧业项目,充分利用国家补贴和相关优惠政策 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依托项目支持,鼓励养殖合作社和奶农合作组织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场)、奶站。加大对新引进的畜牧业养殖、畜产品加工等机械的补贴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牧民使用新机具新技术的积极性,实现畜牧业机械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实现畜牧业养殖机械和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的普及和推广。
4.狠抓招商引资工作落实,大力引进新型畜牧业生产加工企业,在做好加快的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型企业使用现代畜牧养殖、生产、加工、储运等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引进的集养殖、屠宰加工、精深分割、市场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公司,可解决牧民牲畜销售问题,保证牧民产量和产值的有效转换,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进一步实现畜牧业全程机械化、产业化奠定基础。
总之,现代畜牧业的根本体现是畜牧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现代畜牧业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解决制约新源县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是农机局一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畜牧局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多个相关单位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使新源县的畜牧业逐步走向机械化、产业化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