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保护性耕作: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3-08-06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作者:杨雪)   

  从18亩到1亿亩,从舶来品到技术本土化,从干给农民看到农民自己干,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已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这种基于对农田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不仅是对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的巨大革新,更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而今,保护性耕作技术正朝着更加节能、更加高效、更加环保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路前行。

  20年保护性耕作成绩斐然

  在世界上,保护性耕作最早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模式。基于同样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保护性耕作引进我国时,选取了一年一熟地区的山西临汾进行试验。从那片只有18.6亩的地块发轫,20年间农机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对比试验、研究,消化吸收国外技术,集成创新了适应不同类型旱作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包括东北平原区、东北西部干旱风沙区、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北绿洲农业区、黄淮海两茬平作区、华北长城沿线区等六大类型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这些模式不但农艺上先进可靠,而且机械化作业可行,能够适应我国土地经营规模较小、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业生产现状。

  在这20年间,我国的农业也不断向着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更是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强大支撑。从最早的试验示范田到中央财政投入的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区,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到成方连片、整村整组的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模式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山西省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广泛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活动,并积极组织他们进行跨区作业,不仅有效地加快了推广速度,而且保护性耕作作业的大规模开展又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参与到该项农机作业服务中来,既增加了机手收入,又促进了保护性耕作的快速发展。陕西省把“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推进以及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措施,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方法,即重点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了以村、组干部及党员干部作为示范户和监督员的机制,按照“整村、整乡推进”模式稳步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20年的不断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得到印证。“我们村采用的保护性耕作,麦苗明显比其他村的好,出苗整齐均匀,麦苗旺盛强壮,根系发达。”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二村村民闫波看着自家麦苗乐呵呵地说。今年兖州市免耕播种小麦面积14.5万亩,苗情明显好于传统播种小麦,专家预测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

  2012年小麦播种期间,山西麦区雨水充足,小麦出苗良好,但去年冬天到今年麦收期一直无有效降雨,大部分旱地小麦长势不好,甚至有绝收现象,引起小麦大幅减产,而保护性耕作实施地块却显示了明显优势。临猗县的小麦测产调查,一年一熟小麦保护性耕作田平均亩产140kg,对照田平均亩产110kg;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田平均亩产343.3kg,对照田平均亩产315.6kg。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节省了翻耕、耙耱环节,每亩可减少生产成本35―40元,农民每亩可节本增效90元左右。

  再以河北省监测数据为例,监测数据表明:一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提高土壤含水量6.3%以上,减少水土流失13%以上,有利于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单季作物可少浇一次水,每亩节省灌溉用水40―80立方米。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0.3克/千克以上。二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平均每亩节约农机作业费用28元,节省灌溉费15元,亩平均增产22公斤左右,有力地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三是实施保护性耕作可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据河北省与中国农业大学在丰宁、张北建立的农田沙尘测试区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大风扬沙61.2%―81%左右,而且还有效抑制了秸秆焚烧,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让保护性耕作的效益说话

  “如果说最初引进保护性耕作时我们注重的是这套技术在中国的可行性的话,那么如今我们更关注的是保护性耕作能不能解决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中心高焕文教授认为,目前,我国旱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1992―2000年)解决了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可行性与一年一熟地区的技术与机具问题,第二阶段(2001―2010年)解决了一年两熟地区的技术与机具问题,为我国旱地保护性耕作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是保护性耕作发展成为我国旱地主体耕作技术,取代以翻耕为标志的传统耕作,推动我国旱地农业跨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稳产高产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而能否成为主体耕作技术,关键是保护性耕作能不能成为一项公认的高产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其次是能否实现全程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规模化经营的需求。”高焕文教授说。

  山东省平度市兰底镇桑园村党支部书记王玉芹的故事正好印证了高焕文教授的观点。2006年秋天,农机部门在兰底镇进行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试点试验,王玉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名参加了实验,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她在自家20亩的小麦田搞起了保护性耕作。一年后的夏收时,经农业专家组织测产,王玉芹的小麦田与周边没有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相比,每亩增产近50公斤。尝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甜头的王玉芹抓住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改革的有利时机,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了本村700亩、邻村800亩土地,租期5年,自己搞起了保护性耕作规模化种植。如今,每年仅种植粮食,粗略一算,王玉芹也有200多万元的收入。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0389-1.html

标签:农机 可持续发展 农业

上一篇:我国探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之路
下一篇:高温伏旱“烤”验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