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如何应对“十高”农业的挑战
2013-08-20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者:张云华)   

  农业进入财政“高投入”时代,仍需稳步增加投入和补贴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稳步提高。2011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0497.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9.6%,不仅绝对值大幅增长,而且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稳步升高。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粮食生产相关的投入达到4985亿元,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各类水利资金1814亿元,比2010年增加303亿元,增长20%,中央财政支农四项补贴达到1406亿元,比2004年增加8.7倍。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共安排资金271.6亿元,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超过一千亿。

  加大财政投入和补贴力度是支持农业发展的主线。虽然近年来中国农业投入和补贴已经不断增加,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全国大约还有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难以支撑粮食和农产品进一步稳产增产。对种粮农民和产粮大县的补贴奖励等已经逐步升高,但无论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高补贴标准还是与粮食生产、农民务农收入的实际需求相比都有相当差距。

  因此,未来仍需稳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与补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和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投资。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扶持,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补贴力度和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增加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进一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稳步提高四项补贴的标准和资金,对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良种补贴普惠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品种范围,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直接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对农业的高投入和高补贴促进中国农业顺利迈向现代化。

  农业发展依靠“高科技”,应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农业科技高度发展,科技成为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和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2年的42.3%上升至2011年的53.5%,2011年,中国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尽管中国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展,但仍需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差,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科技与生产应用脱节,农技推广滞后等。

  农业科技一直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未来更将是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需要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与推广,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改革发展。第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国家重点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和产业共性的农业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展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第二,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第三,建立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研,建立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第四,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研力量与机构布局,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健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国际农业科研交流合作。

  粮食安全“高压力”和农产品“高进口”并存,稳固国内基础与拓展国际市场需要统筹推进

  尽管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连续两年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但应当看到,中国每年5亿多吨粮食的供求基本平衡是一根“紧绷的弦”,中国粮食安全压力巨大。首先,中国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粮食生产的根基薄弱。中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不足1.4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和14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和50%。同时不利的情况是耕地或优质耕地每年以上百万亩的速度在减少。其次,中国人口仍在增加,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膳食结构升级,共同作用抬高了粮食需求。2011年,中国人口增加至13.47亿,比2000年增加了近8000万人,人口绝对量增长增加了粮食消费。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比200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2.3亿。一般来说,城镇人膳食结构对粮食的需求更大,城镇人虽然口粮消费少于农村人,但肉、蛋、奶等需要粮食转化的食物消费高于农村人,而这些食物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如3斤多粮食才能转化为1斤猪肉。

  虽然中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大豆、棉花、植物油、食糖等部分农产品却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由2000年的112.7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948.9亿美元,增加了7.4倍,排名世界第二,贸易逆差为341.2亿美元,且自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贸易逆差。2009年之后,中国谷物进口量持续大于出口量且呈上升态势,2012年谷物进口达到1398万吨,约占国际贸易总量的5。大豆净进口量自2000年开始超过1000万吨以来连年攀升,2012年达到5838万吨,大豆自给率仅约为1/5。中国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畜产品净进口量也连年增长。

  粮食安全的高压力和部分主要农产品的高进口将会长期存在,因此必须确立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应战略,统筹国内外资源与市场。第一,强基固本,夯实国内粮食和农产品生产的支撑体系。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加大对粮食和农产品生产的资金、政策和金融支持,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良力度,改进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的导向作用,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第二,有进有出,主动、充分、有效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资源。农业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合理适度进口短缺农产品,保证国内市场供应,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与盈利。实施积极主动的农业“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大粮商,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0353-1.html

标签:农机 挑战 农业 应对 如何

上一篇:突破现代农业要素瓶颈的“姜堰三创”
下一篇:粮食增产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