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种地,怎么经营
社会化服务让生产主体免除后顾之忧
现代农业不是传统的种植养殖,对资本、人才、技术的要求往往更高。而现阶段的农业主体大多数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素质较低,要实现自我服务难度很大。
为了解决这一困扰农业主体成长的难题,“两区”建设中,浙江要求将政府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覆盖到每一个园区,为农业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载体是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2010年6月,衢江区莲花现代农业综合区成立管委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园区的规划、管理和服务工作,尤其是金融帮扶工作。
衢州市衢江区副区长季根寿说,农业生产是露天作业,受天灾影响比较大,因此保险服务十分重要。在管委会协调下,今年专门推出金伞保险服务,针对农业设施大棚,开展政策性保险,免除了生产主体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目前,浙江全省已累计建立现代农业综合区管委会(指挥部)15个,政府投资公司10个。在培育生产主体、改革农作制度、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两区”建设中,这种政府的公益性服务,往往被浙江人创造性地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
在象山县有一个用工业理念打造的大塘港现代农业综合体。服务中心主任陈丽娇介绍,整个综合体分为一园四中心,投资已经超过1亿元。投资主体一是政府,二是企业。其中政府所投的是公益性质的服务项目,如公共服务中心等,而适宜于市场化经营的项目,则由企业投入并收益。
正是通过不同性质的服务组合,象山县梭子蟹远销全国各地,去年销售额达6亿元。
浙江“两区”建设的成功,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目前,这种公益性质的服务中心在浙江已经建成414个。
目前,浙江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632个、面积358.6万亩,粮食亩产量比面上提高7.3%;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21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9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315个、面积81万亩,经济效益平均比周边高出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