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这是2016年另一项主要工作。陈生斗告诉记者,2016年,农技推广将着力抓好科学施肥、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高效缓释肥集成示范、新型肥料试验示范、肥料工作,同时开展耕地地力区域汇总评价,开展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和质量修复等技术指导服务,耕地质量提升效果监测工作,科学评价实施效果。
“集约节约利用土肥水药资源,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大趋势。我们将开展化肥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同时开展节水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试验示范,集中展示蓄水保墒、水肥耦合、测墒用水等关键措施。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做好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开展农药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农药减量控害和作物全程解决方案技术示范,并推广新型植保机械。”陈生斗如是说。
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未来农技推广服务也有新的动作。“加强灾情监测和防灾指导,服务农业防灾减灾很重要。”陈生斗表示,今后,我们不仅要开展农情信息调度,分析种植意向,服务农业决策。同时还要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密切关注极端天气变化,分析农作物生长情况,针对生产中出现的低温冷害、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及时发布墒情和灾情信息,还要围绕关键环节、主要作物和重点区域,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方案,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督导和技术指导,力争降低灾害损失。
产业支撑
更加注重技术集成和绿色生产
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丰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贡献巨大。而水稻生产能有如今的产量,更是离不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学者的辛勤付出。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向记者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在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上继续发力,更加注重技术集成和绿色生产。
程式华告诉记者,对于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来说,确保国家口粮绝对安全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而随着未来农业形势的变化,产业技术体系在协同攻关的同时,也将重视绿色和创新,有两方面主要工作。
“一方面,我们要创新集成技术,尤其是在水稻播种轻简化的配套技术研发上,要加强攻关。”程式华对记者举例说,目前对于直播水稻品种的选育与配套技术的研究相对不够全面,直播技术每亩可以节省1~1.3个工,相当于每亩节省200元钱。现在我们的很多品种都不太适合直播技术的应用,因此在这方面,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要多加关注。
程式华告诉记者,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从怎么才能吃饱的阶段转向了怎么才能吃好,对水稻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另一方面,我们要对水稻的品种进行筛选,培育筛选出重金属积累低、优质安全多用途的水稻品种,并开展稻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估,完善水稻技术标准体系,提升稻米品牌的信誉度和竞争力,让大家吃到更好吃更安全的大米。”
同时,今后在水稻的生产上,程式华强调要“绿色”:“我们要通过推广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技术模式,既能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又能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产业技术体系要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除了研发新品种、推广集成技术,程式华认为,目前我国的水稻科研水平在国际上已经拥有一席之地,未来我国水稻的产业发展还是应该坚持“走出去”战略,努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去主动占领国际水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