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2014-01-16   来源:金融时报(作者:刘华强)   

  作为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的四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之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迅猛发展,但融资问题一直是其发展壮大的掣肘。笔者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深入分析了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资料图

  合作社的发展及融资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德州市开始积极探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2013年9月末,德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约有8786家。其中,34家被评为省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位列全省第二位,60家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庆云县春满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市场主体形态,提高了农产品(000061,股吧)附加值,畅通了销售渠道,从组织形态上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奠定了基础。
  目前,德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模式主要是间接贷款,即通过向成员个人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间接为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据调查,2013年9月末,全市合作社贷款余额2.19亿元,以合作社为承贷主体的贷款仅13笔,金额0.59亿元。目前农村信用社对担保类农户贷款普遍执行上浮60%-70%以上的利率水平,对保证类农户贷款执行上浮1.1-1.3倍的利率水平。按照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测算,90%以上的农户一年期贷款利率在10.5%以上。由于借款利率较高,合作社生产经营成本相应上升,进一步制约了合作社的融资能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额信贷需求满足率较低。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农户101.96万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54.91万户,有贷款的农户36.01万户,占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的65.58%。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其组织形式向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合作制转化,大额信贷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据对20家合作社问卷调查,九成合作社已解决了互助发展的问题,逐步向盈利模式转变,七成合作社反映其资金来源不能满足合作社经营发展的需求,资金缺口在10-20万元的占五成,在20-30万元的占三成,在30万元以上的占两成。
  制约金融支持合作社的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均衡,缺乏合格的承贷主体。一是运作不规范。大部分合作社多是由原先的种养大户演化而来,除了营业执照、验资开户证明外,没有财务制度,财务数据、现金流等信息资料。据了解,有完整、准确财务报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足20%,达不到贷款的基本要求。二是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大多数合作社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产品不符合抵押要求。三是合作社成员金融知识普遍贫乏,对金融机构贷款政策不了解。
  僵化的信贷机制影响了信贷供给。一是农业生产的季度性较强,价格波动大,而金融机构审批周期较长,不能及时满足企业收购期的资金需求;二是农业生产周期一般为6-9个月,而目前贷款品种的期限较少,一般只有半年和一年,造成资金闲置,降低使用效益,给农户和企业带来较大负担。
  不健全的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放心保)体系无法为金融机构贷款转移风险。一是区域涉农担保公司缺乏,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德州辖内各县市,均没有成立专门服务于三农的担保机构,而调查的20家农村专业合作社中,有7家因为缺少有效抵押又找不到担保,贷款未获审批,可见抵押与担保的缺失是合作社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重要障碍。二是农村保险市场萎缩。农业风险大、赔付率高,政府又缺少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另外,农民保险意识薄弱,投保率低,造成资金风险向金融部门转嫁。在调查的20家合作社中,投保农业保险的仅有2家。
  金融支持合作社的措施建议
  首先,涉农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支农惠农金融创新。涉农金融机构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贷款新需求的研究,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对接性更强、更加便利快捷的信贷产品。其次,积极培育合格的承贷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只有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融资能力。最后,加强农村信用环境、支付环境建设。扩大“农村信用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情况纳入“农村信用体系管理信息系统”,解决好制约信贷发展的信息不对称难题。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设立互助基金、担保基金,提高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128531-1.html

标签:农机 调查 思考 专业 支持 农民 金融

上一篇:市场临界饱和之前 农机需要加码投资科研
下一篇:粮食安全需依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