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因霉变造成的粮食产后损失高达210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2%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80亿到240亿元
●粮食烘干后加工再出售,这是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得到更多种粮收益的好途径
“正是早稻收割的季节,我们省遇上了近年最长的梅雨季节,而且强降水频繁,雨量明显偏多,很多农户刚收的稻谷因为没法晾晒而霉变甚至腐烂,损失十分惨重。本来是大丰收,结果不少农民不但没增收,反而减收不少。”回忆起2011年的梅雨,江苏省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海斌语气沉重,“但我们合作社十分幸运,刚好前一年买了烘干机,稻谷得到及时烘干,基本没有损失。从那以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粮食烘干的重要性,这两年随着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到4000余亩,合作社又陆续买了几台烘干机。”
稻谷是我国烘干需求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其次是油菜、玉米、小麦等。烘干作为粮食收获后的处理过程,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一环节看似微小,却事关农民增收大计。
1烘干机替代自然晾晒是大势所趋
记者常在粮食收获时节到各地基层采访,不时会碰到农民朋友在公路上晒粮,也曾多次听闻遇到阴雨、甚至是连续阴雨天气导致粮食霉变,给农民带来严重损失。这些情况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粮食机械化烘干环节的“短腿”现状。
“当前,农民对粮食机械化烘干的好处认识不够,只要收获时节是晴天,还是更愿意晾晒。”农业部农机技术推广总站总工程师徐振兴研究员分析说,“但其实,传统晾晒方式不仅增加了粮食的杂质,也降低了粮食品质,而且处理能力有限。以稻谷为例,比较机械烘干后和晾晒后的稻谷,前者的水分可以较精确控制,且整体较均匀,极少出现爆腰现象,加工出来的大米不仅出米率高,而且品质也更好。加之近几年人工成本增高和晾晒场地紧张,在很多地区,粮食晾晒的成本远超从前。从长远看,烘干机逐步代替自然晾晒是大势所趋。”
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张华光也很认同这种观点。他说:“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年总产粮食5亿多吨。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粮食收获后,因为气候原因导致来不及晒干或未达到安全水分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的产量高达5%左右。而其中因霉变造成的粮食产后损失高达210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2%,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80亿到240亿元。因此,应当格外重视粮食干燥的机械化发展,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储粮损失,是粮食丰收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事实上,近两三年,我国烘干机行业已经出现一个新变化,即市场需求正在迅速上升。许多企业看到了这一商机,纷纷进入烘干机行业或扩大烘干机生产规模。“日本、美国粮食干燥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我国却不足10%,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全国人大代表、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王金富表示。正是基于这一认识,2013年1月,奇瑞重工在其大本营安徽芜湖建立了谷物烘干机制造基地。而已在大陆经营多年、烘干机型较成熟的台资企业上海三久机械有限公司,近两年销售量都在1000台左右,年增长率达20%。此外,浙江台州一鸣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三喜机械有限公司等近几年进入烘干机行业的企业,烘干机产品销售年增长率也普遍高达30%左右。
2缺乏核心技术制约产业发展
42岁的杨福兵是江苏省仪征市马集镇恒华村种粮大户,承包了230亩地。他收获的粮食在含水率较高时就卖了,售价低了不少。他说,如果能买到好用耐用的烘干机,肯定会再包些粮田。
杨福兵的烦恼代表了时下不少种粮大户的心声。他们已经认识到烘干的作用,却苦于找不到适合的烘干机械。
尽管近几年数量迅猛增长,但总体而言,我国烘干机市场“有需求,难推广”的状况还广泛存在,这是因为什么?哪些因素制约了烘干机产业的发展?
徐振兴认为,首先,我国粮食烘干机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企业较少,尚未形成具有核心领先技术的自主品牌企业,产品产量、类型等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其次,烘干机购买和使用成本较高,普通农户较难承受。一台10吨容量的烘干机价格一般在10万元以上,烘干成本每吨在250元左右,如果没有相应政策支持和有效运行机制,普通农户恐怕难以接受。再次,集中烘干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烘干机批次烘干吨位一般在10吨以上,一般农户所产的粮食通常不够一仓,需要和其他农户的粮食掺在一起,但各家粮食的水分、品种、品质等不同,导致烘干很难统一控制,而粮食掺在一起后分不出原来是谁家的,有些农户也不愿意。
目前国内共有500余家烘干设备生产企业,但烘干机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因为这些企业中大多是研发、产销、服务能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他们的产品多模仿日本或台湾同类产品,缺乏核心技术是其典型特征。这也是制约我国烘干机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张华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