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制造技术。德国农机企业的硬件条件都非常先进,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都很高。雷肯、克拉斯、格立莫这些企业都有机器人作业,这样一方面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加工的精度。雷肯在2009年投入1500万欧元建成精确细致的涂装线,保证了雷肯产品外观的耐看、耐用和颜色的一致性,同时又非常环保。而国内,建有现代化涂装设备的企业并不多见。在雷肯、克拉斯和格立莫这几家企业,智能化的零部件配送极为精准,生产效率极高。克拉斯生产的550马力的拖拉机和青贮机,偌大的庞然大物,方向盘很小,用一个手柄即可自如操控,完全没有驾驶经验的农民都能很快学会。
三是管理的精细化能力,无论是生产还是营销等方面,德国企业与员工对细节高度关注。近年来,国内农机企业在硬件上不断加大投入改造升级的力度,有的企业投了不少钱,譬如金亿、巨明的涂装线,雷沃的柔性加工线等。但是,我们的企业缺的是系统的运营把控能力,特别是细节的关注处理、标准化一致性生产的能力。雷肯在一个农场开现场演示会,音响、用餐、雨衣雨伞配备等各项准备工作都非常周到。而在品牌形象方面,在农场停车库临时布置的餐厅布置了不少带有雷肯标识的招贴、旗帜,桌布的颜色与雷肯产品的主色调都一致,显示了这家百年老店成熟的品牌运营系统。
四是不重视培训,缺乏熟练优秀的产业工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最终归结到人。近年来,由于农机企业的增多、农机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新第生代农民工的涌现,农机行业人员流动频繁,互相挖人成为农机企业的典型行为,有些企业根本不敢下力气培养员工,害怕培养出来就飞走了。一位企业总经理告诉笔者,很多企业恨不得员工今天过来明天就让他上线。国内企业员工不少是从技校招过来的,用人成本低,而从技校过来的工人一个典型特点是缺乏实践锻炼,在学校里呆了一年多就被学校强行就业了,美其名日是“实习”实际上学校撒手不再管。但是,德国企业非常注重培训,注重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德国企业具有良好的人才后备梯队机制。在克拉斯,他们建有自己的学院培训员工,进入车间的工人都要先在企业培养两三年,一类是实习生和技校生,有的实习期长达2.5-3.5年;另一类是在校实习生。这样一方面青年员工可以增长手艺,另一方面由于在企业呆了两三年,对企业也有一定的感情,工作后容易融入企业。雷肯、克拉斯都有不少终身服务于企业甚至下一代仍在企业工作的员工。格立莫则从销售、服务、信息等14个方面培养公司的后备力量。五是企业国际化程度。一方面体现在员工组成的国际化,另一方面体现在业务的国际化。克拉斯、格立莫、雷肯这些企业的员工大多来自于五湖四海特别是他们的主市场,这样就有利于开展在当地市场的工作。而在业务方面,雷肯在全球设有22家子公司,其中69%的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在835名正式员工中,有148名外国人。
六是发展的心态和模式。我国农机企业对于做大规模有着天然的冲动,几乎绝大多数企业领导人都恨不得一天建成“罗马”。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农机企业高层的浮躁。德国的很多农机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规模虽小但发展稳健。企业主对于企业的发展规模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很多企业主肯定不希望在自己手上把祖上的基业给毁了,因此他们都非常小心翼翼地履行自己的本分。同时,企业在对于做大规模和赢利能力增长方面更侧重后者。
七是德国企业讲究全套解决方案。近年来,我国也有些农机企业提出了这个概念,但是真正能做到或付诸行动的并不多。
原因何在?记者看来主要还是缺人。雷肯农机出口部经理Niels告诉笔者,雷肯的很多销售经理对农艺非常了解,很多销售人员来自农村(场),对作物的种植农艺很了解,这样就可以为用户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格立莫市场部经理Jurgen也称,公司比别的企业更有竞争力是因为他们能为用户提供从播到收“一条龙”产品,能根据用户的作物提供很好的“一揽子”咨询服务。这说明,要成为好的农机企业或销售人员,不但要是农机专家,还要是农艺专家,这也可解释为什么德国农机农艺结合得更好。他们会给农户提供经济的解决方案、适合土壤耕作的品种,让用户能得到更高的产量,节省作业时间,带来更高的收益。
八是德国农机企业的人均效益高。雷肯985名员工(含150名临时工人),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2.66亿欧元;格立莫1300名员工,2011年销售收入为2.8亿欧元;克拉斯2011年9000名员工则创造了33亿欧元销售收入。
此外,德国企业还有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同行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强。生产农具的雷肯、生产马铃薯收获和播种机械的格立莫和生产谷物收获、青贮机械和拖拉机的克拉斯等这些企业不仅进行一定的合作研发,还进行一定的联动销售,在中国的甘河示范农场,三家企业也一块参与。这些不仅加强了同行之间的互动,也带动了各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
农机制造业是国家工业化的战略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与欧美韩相比,我国农机制造业还缺乏国际化的领军企业,经营规模小、企业结构散乱、竞争力不强。要进一步优化农机制造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大对农机产品生产和流通税收优惠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农机企业增加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应支持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企业的联合重组,鼓励和培育大型企业走集团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一批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农机工业龙头企业,构建一批具有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大而强、小而专的行业结构。鼓励发展新型、大中型农业装备,提高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性能水稻插秧机、玉米联合收割机、谷物干燥设备、采棉机等国产化水平和技术档次,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