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越?
汪懋华:2013年我国粮食实现十连增,大家知道,我国除了三大粮食作物以外还有大豆。我国每年生产1400多万吨大豆,进口5800多万吨,而食用植物油只有35%左右;我国每年的棉花种植面积逐渐缩小;自己生产的糖浆也比进口的糖浆价格高,在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方面我们存在严重的短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主要是因为我们装备机械太落后,包括产业链装备技术的问题。农机具是一个大机会,是保证我国食物安全的重大挑战。
我们对转方式谈了很多,但调结构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013年我国粮食人均生产量可达440公斤,而做饲料用的草要从国外进口,我觉得我们的种植业结构有问题这与草原机械非常落后有密切关系。我希望大家先研究农业,研究怎样通过技术创新,来使得现代农业走得更好。
高元恩:差距确实很大,如果不跨越节点,我们的高端市场就要拱手让出去?如何解决?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科技驱动,因为我们现在缺的就是核心技术。
如何突破核心技术?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现在中国农机工业不能把自己关在屋里进行开发,否则市场就会被别人占领。我的想法是,只有引进国外的技术、结合中国的国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机器,如此才能保住我们的市场。
李安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要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二是加快技术推广、科技推广的力度,要充分发挥农机推广在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当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当中的引导作用及支撑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将来加快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成果普及应用的一个问题。
马世青:在整个环节中间,研发是最重要,也是最拖后腿和最不容易克服的问题。对于研发我的体会是,首先是国家层面的重视,包括院士们、企业家们、人大代表们都要通过自身的渠道去呼吁国家重视农业机械研究和开发这个事情。如果不重视,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而且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研发工作是一个持续不懈的事情。我曾经去过英国,有家单位是从事土壤研究的,我去的那年他们已经坚持了二三十年,现在仍然在做同一个课题。所以他们积累了非常珍贵的研究成果。
农业机械研究也是一样的,它需要坚持不懈地研究下去,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同时,研发这块需要的是团队精神,因为我们今天已经不是爱迪生的时代了,不是靠个人的聪明就能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我们现在处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努力,包括科学家、企业家,甚至是使用者,以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