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新型机械助力沿淮砂姜土地区小麦播种
2013-03-19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作者:胡承霖)    

  在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中,小麦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最高。以安徽为例,淮北、沿淮旱茬麦正在向全程机械化迈进,除了耕整地、播种、收获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外,在田间管理的除草、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等环节也逐步实行机械化作业,并且在土地流转的大户有应用大型机械的趋势。但在小麦机械化作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民朋友往往对此十分困扰。

  在播种前的整地作业中,常出现旋耕深度不够的问题,深度只有11―12厘米,导致土壤疏松,失墒快,还会致使播种过深(7―8厘米),造成出苗延迟,苗弱现象普遍,影响小麦正常分蘖与次生根发出。另外,在深耕和深松中又经常出现深度过深的问题。

  在播种过程中,小型播种机具行距较窄,一般只有18―20厘米,覆土深浅不一,易缺苗断垄。在播种量大的时候,经常造成群体过大,通风透光差,引起倒伏。

  在收割过程中,有些地方小麦留茬过高,还田用不了那么多,只好一烧了之。秸秆焚烧带来一系列恶果,土壤结构被破坏,环境被污染,交通事故频发……

  针对以上问题,安徽省农机部门和科研机构经过研究攻关,找到了可行的解决途径,在省内大力推广适合淮北、沿淮砂姜黑土及气候条件下的集灭茬、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式多功能机具。针对砂姜土难耕整、易秋旱、农民播量大,小型播种机进度慢,行距窄等情况,该机具通过高转速的双轴灭茬,使前作玉米根茬切碎埋入耕层,有利于促进小麦根系发育,集中吸收行内肥料,加快冬前分蘖与生长,达到壮苗越冬,为保穗数、增粒数创造良好的营养物质基础,提高肥料利用率。其旋耕深度达到17―18厘米,比同类复合播种机旋耕的11―12厘米有较大增加,对打破长期小型机械整地遗留下来的坚硬犁底层十分有利,增加了土壤耕层蓄水及保肥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3-85207-1.html

标签:农机 地区 机械 新型

上一篇: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
下一篇:机械化栽培――马铃薯种植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