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炙热、原野辽阔、麦穗金黄、收割机轰鸣……2009年小麦跨区机收即将过去,金昌南征北战的“铁麦客”们陆续归来,了解这些麦浪里淘金者的酸、甜、苦、辣,也许可以窥见今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的面貌。“出来就是吃苦赚钱的”
7月13日下午,见到刘永宝时,他正在市区西北郊的一片麦地里忙碌。一台“雷沃谷神”收割机在麦浪中穿梭,刘永宝跟着来往查看,不时地给机手交待几句。在作业间隙里,刘永宝断断续续地回答着记者的问题。
刘永宝是永昌县新城子镇农民,从2005年开始做跨区收割机手,原来是给村里有机器的人打工,今年自筹了9万余元,加上申请得到的农机补贴资金,购买了收割机。收割机过处,麦粒脱尽、麦茬很矮,刘永宝用手抹去脸上的汗珠,指着收割机告诉记者:“这台‘雷沃’马力大、皮实、收麦干净,现在这种条件,一小时能收八九亩地麦子。”
今年5月初,在农机部门组织下,刘永宝和永昌、武威等地的购机户及机手200余人到山东潍坊福田雷沃公司提机。“我们整整坐满了3节火车车厢”,刘永宝介绍说:提到收割机,参加了厂家安排的技术培训后,自己和同村的购机户赶往河南收麦。5月21日到达商丘,在河南作业有1个多星期后奔赴陕西,之后辗转进入酒泉,这几天刚刚回到金昌。现在刘永宝的“雷沃谷神”已经跑了4000余公里路程,他打算干到8月份,本地小麦收割时节过后就回家。
“早上四五点起来,从6点开始干活,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收工。”刘永宝说:“跨区机收作业抢的是时间,赶的是进度,就得不分白天黑夜连着干。不管刮风下雨,都是住在‘收割机宾馆’里,吃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都是农村人,想尽量省钱。所有的机手都不怕吃苦,出来就是吃苦赚钱的。”
市农牧局农机部门资料:我市从1996年开展跨区机收以来,作业范围从本市和周边地区逐步扩大到全省以及四川、河南、山东、陕西、青海等13个省,今年有近500台联合收割机领取了跨区作业证。据2008年统计数据,单台收割机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加上受雇机手所创劳务收入,每年跨区机收共计创收1632万元。
沉甸甸的创收数字的背后,是金昌跨区作业机手们在异乡付出的千万般辛苦和努力。“对政府部门服务很满意”
刘永宝的收割机牌照为“甘03――00138”。他介绍,为了方便新购收割机的人跨区作业,在审批购机申请的同时,市农机部门就给购机者办理了牌照及跨区作业手续,使购机者提到收割机就可以上路作业,省了像自己一样的新购机者的来往办证照时间和费用。
“我去山东时就拿到了候跨区作业证,收割机牌照在提机时就挂上了。”刘永宝高兴地说:“跨区作业证就是机手的身份证明。有了跨区作业证,收割机过路过桥费用一律全免。
做好跨区机收的保证服务工作,市农机部门在年初就及早着手作业证发放及农机维修、检验工作,对驾驶人员进行培训,并编印了大量市场信息发给农机户。确保本地夏收作业顺利完成,农机部门联系石油公司做好了农用油料的供应服务准备,还在交通要道设立了接待站,为收割机手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刘永宝表示:“对政府部门服务很满意!”“收割机太多了”
“现在各地收割机太多。”刘永宝好几次重复着这句话。他说:“走到哪里都能遇到找活干的收割机。收割机多,作业价格下降,成本提高,辛辛苦苦也很难赚到像往年一样多的钱。”
“今年每亩小麦收割价格高的40多元,低的只有20元,而往年五六十、七八十的时候都有。现在油价、人工费用都比以前高,我请的机手一天工资和吃喝等费用要200元左右,2005年时机手一天的花费就是五六十元。跨区作业有时自己联系不上农户,只好通过经纪人介绍,但每亩要支付5元左右的佣金。”刘永宝指着记者说:“收割机太多,钱不好赚。如果你是农民,打算买收割机,我就劝你别买了。”
资料显示,今年全国投入的联合收割机达44万台,仅参加“三夏”跨区机收的联合收割机预计就超过28万台,是10年前的十几倍之多,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发布了小麦联合收割机趋于饱和预警信息。市农牧局农机部门负责人介绍:相对于全国的小麦收割机保有量情况,我省收割机数量仍相对不足,机户应更加关注省内市场,将作业重点转向省内和本地。
据了解,在小麦收割机跨区作业渐失优势的同时,玉米、葵花、薯类机收显示出良好的市场前景。另外,从单项收割作业向“耕、种、收、运”一条龙服务发展也日渐成为新趋势,一些有市场头脑的机手紧紧抓住这一趋势,取得了较好的收益。金川区宁远堡镇马家岸村农民赵守善从一台捆草机起步,现在已拥有了拖拉机、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以及各类配套农机具,可以完成全村4000余亩地从耕种到收获的各类全程机械作业需要,去年纯收入超过了6万元。赵守善对记者说:“我很少进行跨区作业,因为跨区作业长途奔波,时间短,而全程服务可以保证四季有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