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辖1市6县2区,总人口557.52万,总耕地面积约830万亩,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近年来,全市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小麦、玉米生产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不断加大,广大农民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需求不断增加,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迫在眉睫。
一、聊城市经济作物种植情况
聊城市经济作物种植受自然条件和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较为突出,各县(市、区)均有种植,但又各有侧重,呈现出“零散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目前,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约188万亩,其中棉花种植面积70.8万亩,主要集中在茌平、冠县、高唐、临清等地;花生种植面积45.5万亩,各县(市、区)均有分布;大蒜种植面积21.2万亩, 主要集中在东昌府区、茌平、临清等地。薯类、大葱、生姜等在部分县有零星种植,但种植面积很小。
二、聊城市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现状
近几年,全市棉花、花生、大蒜等大宗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一直较低,农民劳动强度很大,劳动生产率很低,严重制约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
1、棉花,棉田耕整、播种、中期田间管理及棉花秸秆收获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棉花收获环节一直完全依靠人工采摘。
2、花生,耕整地和植保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种植环节主要靠人工作业,收获一般是农民自制的简易单铧犁进行,除茌平县推广部分花生收获机,其他基本没有专用花生收获机。
3、大蒜,耕整地和植保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其它种、收等环节因无合适机具,基本靠人工完成。
4、其它经济作物,如薯类、大葱、水果等的耕整地和植保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种、收环节都没有专用的农业机械。
三、聊城市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种植规模小,不利于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引进和应用。全市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要经济收入的乡镇数量有限,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大,没有形成较大规模。部分农户种植经济作物是为了自给自足,对经济作物生产的投入占农业生产总投入的的比例很小。大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收获等环节还处在传统的、人工的作业方式,机械化水平远远低于粮食作物。
二是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认识不够。全市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经济作物种植的面积较小。农民习惯了传统的耕种收方式,认为没有使用机械的必要,对经济作物机械的了解相对较少,造成农民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的认识不够,仍沿用传统的耕种收手段。棉花、花生、大蒜、苹果等经济作物的收获主要依靠人工完成,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了劳动生产率低、经济作物生产成本比较高。
三是机具适用性不强,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前些年,我们曾对大蒜收获机械进行过试点推广,由于大蒜收获机械的性能效果不理想,导致收获破损率较高,生产效率不高,费时费力而效果却不好,不能满足种植户的要求,示范推广不成功,农户都不愿购买使用。部分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的性能不高,适用性较差,影响了农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制约了经济作物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开展。
四是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影响推广工作开展。目前,部分县市区农机局,未设置专门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而且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系统培训,进行知识更新的机会很少,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生产技术难以及时示范推广,严重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五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难以激发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国家对小麦、玉米的机械化生产重视程度高,扶持力度大,而对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的扶持政策太少,广大农民对经济作物生产专用机械购买和使用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由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太低,部分农户弃种经济作物,改种粮食作物。
四、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今后几年,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要按照“突出重点作物,主攻关键环节,强化扶持引导,加快发展步伐”的总体思路,以棉花、花生、大蒜等三大经济作物为重点,加强机具推广,重点发展各类植保机械、中耕管理机械及棉柴收获机,研发和推广花生、大蒜在种植和收获环节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努力提高主要经济作物重点环节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花生、大蒜直播、适时收获机械化技术。2013年全市花生、大蒜机械化收获面积力争达到16万亩,三年内力争达到23万亩。花生、大蒜优势产区将在推广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同时,积极调整种植模式,探索育苗移栽机械化路子,力争尽快突破机械化种植难关。力争到十二五末,棉花、花生、大蒜等大宗经济作物在种植、收获等重点环节机械化水平实现突破。
二是切实加大推广力度。各级农机部门要认真借鉴推广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成功经验,积极建设经济作物机械化重点推进区,尽量在交通要道、人流密集地段和主产区设立示范基地,地点选的好便于争取领导、宣传社会、引导农民、扩大影响。要依托示范基地层层召开现场演示会,层层举办技术培训班,层层进行宣传培训活动,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提升。各县(市区)要尽快选好1-2个主攻种类和关键环节,确定好示范基地区域和具体位置。依托农机化示范园区,重点围绕棉花机械覆膜播种和机械拔柴、大蒜种植收获、花生覆膜播种和收获、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机械化,加快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争召开花生起垄种植和大蒜、花生收获现场会。特别是承担经济作物项目实施的县更要认真安排,切实利用好项目资金,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在全市先行一步,积累经验,切实提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
三是切实加大科研力度。加大对经济作物生产的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从研发小型经济作物机械入手,逐步提高机械型号和动力,促进新机具、新技术的介入。与农业部门一起,对经济作物生产的“耕、种、收、管”等各个环节进行研究推进,使经济作物的种植模式、收获模式、管理模式等有利于机械化发展,把传统农艺和现代农业机械的作业特点结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使其能适应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逐渐探索出一条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路子。
四是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设立专门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加强农机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队伍,以便进一步发挥农机部门作用,有力推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农机推广部门应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做好经济作物机械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推广一批技术可靠、性能优良、作业效率高、适合当地经济作物种植习惯的作业机械,带动群众使用先进农机具。
五是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经济作物机械化项目,力争更多的资金投向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对经济作物机械化的资金支持,引导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发挥明显带头作用,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应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重点补贴小型经济作物机械,并逐年增加补贴额度。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基层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买先进实用、科技含量高的经济作物种植、收获机械,调动广大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六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力,而且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各级应将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置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作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对待,纳入县域经济考核体系,建立工作责任制,及时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