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从“田里种粮”到“土里刨金”
2017-06-20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首先不滥用化肥,再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潘英友有自己的“施肥经”:一是化肥与有机肥结合,有机肥替代一部分化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二是根据目标产量施肥,用简单的方法确定施肥量,实现总量控制;三是化肥改性,通过在化肥中添加国外普遍使用的“硝化抑制剂”,将原来的速效性肥料改造成稳定性肥料,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氮肥利用率,每吨化肥的氧化亚氮的减排效果可以达到70%。

  合作社成立以来,潘英友与安徽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确立了合作关系,请来专家为村里的土地“量身订做”了一套“科技大餐”。从备耕开始,检测土壤成分、选种、选化肥……每一个环节都有农业专家进行科学指导。因为经常与省里来的农业专家打交道,潘英友掌握了不少科学备耕、科学种植的知识。“小麦生长需要吸收9种大量营养元素和7种微量营养元素,碳、氧、氢等元素从大气或土壤中吸收,其他元素必须通过施肥补充。”潘英友对于小麦的科学种植知识信手拈来,“硅和钙对产量和面粉影响最大,需要因地制宜,正确施用,才能产生增产和提升面粉质量的效果。”

  “过去施肥是一把撒,现在是精准施肥。”潘英友尝到了智能配肥的甜头,现在他的氮肥使用量总量可以减少三成,这样小麦产量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而环境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自己的田适合施什么样的肥料?说话间,合作社社员倪仁虎来购肥料,潘英友给记者做了演示,他把一张IC卡插入读卡槽,几分钟后,三袋配方肥从机器“吐”了出来。“地和人一样,缺啥补啥,光靠老经验不行了。”潘英友说,村里每块地都进行了测土,信息存到这台机器里,你要种啥、需要啥肥,机器就会按方抓药。“配方肥效果就是好,一年一麦一稻下来,一亩增产200多公斤。”

  秸秆成了抢手货——一方面田头秸秆“送不掉”,另一方面电厂秸秆“吃不饱”;一边是农民手中亟待处理的废弃物,一边是维持正常生产的燃料。我们就是要做好衔接工作,实现农民、电厂双赢。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在麦收时节,多地烧秸秆曾造成“心肺之患”。而在潘英友的合作社里秸秆却成了“香饽饽”。记者在现场看到庐江凯迪电厂挂的“潘英友村级秸秆收储站”牌子,收购站里的麦秸堆成一座座小山。

  “前不久,我去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上转了一圈,秸秆从污染源头变成‘绿色宝藏’,不少新产品让我眼前一亮。”潘英友说,他们当地秸秆回收已经比较成熟,主要是为凯迪生物质电厂送货上门。这个草场是去年投入20多万元建起来的,可回收秸秆四五百吨,基本能解决周边群众秸秆存储问题。回收的秸秆,主要销往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周边的桐城、枞阳等地的造纸厂和秸秆压缩板厂;部分质量好的秸秆,打捆后销往周边的养牛场做饲料。

  记者采访了解到,麦收时节,合作社里加大小麦秸秆及时打捆回收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这些秸秆经过加工后可应用于农业种植养殖、生物质发电、工业产品加工等行业,不仅减少了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还给农民带来了额外收入。

  “秸秆由废品摇身一变成了‘宝贝’,加上政府的补贴,一亩田多收入两三百元呢!”社员夏仕平刚把3亩田秸秆卖给潘英友,正笑容满面地数着手里的钞票。

  陪同记者采访的庐江县农委副主任邓本宜介绍,庐江县有120万亩粮田,农民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秸秆产量大。在做好秸秆禁烧和还田的基础上,县里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优势,粉碎打捆做成饲料,发展食用菌生产等。县里对投入秸秆回收的大型机械给予一定补贴,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秸秆收购经纪人、秸秆加工企业以及规模养殖场敞开收购秸秆。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206253-1.html

标签:农机 种粮 田里

上一篇:我国农业保险很给力
下一篇:农民变“股民” 资源变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