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现代农业“风口”来了,如何冷静起舞
2017-02-04   来源:大众日报   

  这两年,拖车夼的年味明显变淡了。年前,很多人家不再蒸大饽饽枣饽饽,而是找做馒头的商户直接订上两锅。年后,原本持续到元宵节的走亲访友也简化了,吃酒席的少了,有的人一天能走三四家亲戚。

土地流转.jpg
资料图

  拖车夼是即墨东边的一个山村,过年的老规矩被打破,原因很简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种地变成了上班,而周边工厂大多只放7天假,年只能过得紧凑些。

  即墨是青岛的“后花园”,也是山东唯一一个财政收入过百亿的县级市,农业发展体现出鲜明的东部地区特征: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田间”转到附近的“车间”,工商资本快速进入,乡村旅游日渐崛起……面对这些现代农业的“风口”,条件普通的拖车夼有多少机会?又遭遇了哪些困难?

  土地流转的三道难题

  10多年前因种植芋头远近闻名的拖车夼,现在已经少有农民专心种地了。小年那天,村里的传统是一家人包饺子,但不少人选择去超市买速冻水饺充数。老板见怪不怪地说:“很多工厂不舍得早放假,一上班时间就不由自己了。”

  即墨是针织名城,在拖车夼附近5公里内,就有三四家服装企业。此外,轮胎、机械等企业规模也很大。农民打工月收入3000元左右,高的能拿到5000元。周边还有不少搞配套的小厂,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手脚灵便,一天也能挣六七十元。

  正因如此,农业在村民收入中的分量已经很小。47岁的村民廉卫峰在机械厂上班,媳妇在服装厂上班,两人一年工资近10万元。与此同时,自家两亩多地就难顾上了,基本是靠天吃饭,一年收入2000多元。像这样的情况,在村里已经不是少数。一些曾将土地看的金贵的老农民也逐渐承认,种地已渐成鸡肋。

  农业人口大规模转移,农民种地意愿也不高,按说应该进行土地流转,进而实现规模化经营,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但令记者困惑的是,拖车夼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形。70岁的江崇福从亲戚手里接管了一些地,去年种了15亩,已经是村里种地最多的。此外,村里也没有上规模的农业项目。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村民、村干部和即墨市农业局的干部各有分析。

  地块小而分散,不便于规模化经营,这是公认的难点。拖车夼村1300亩地,只有400亩是连片平地,其余都是狭小的山岭薄地,稍上规模的土地流转都要牵扯大量农户,增加了运作成本。村党支部委员江崇明说,3年前有人承包一片地搞农家乐,仅仅17亩地就牵扯到30多户村民,村干部花了一个月时间才做通工作,让人一谈到土地流转就发怵。

  村民对土地要价太高也是重要原因。去年市里一个种植大户想流转些地种草莓,每亩愿出1200元。村干部找村民摸底儿,有人每亩要价2000元,有人地里栽了果树,平时不管理,每棵却要三百元赔偿。种植大户一听就打消了念头。农业局的干部也说,一些经济好的乡镇,村庄拆迁、项目占地拉高了村民的预期,因此尽管种地不挣钱,但一谈流转,农民要价却远超出农业项目的承受能力。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近两年规模化经营不挣钱。在即墨农业条件较好的的段泊岚、灵山等乡镇,规模化经营已经大规模推开,服装、外贸企业大举进入农业,规模超过1000亩的有近20家,300亩以上的还有140多家,但这些项目中挣钱的是极少数。

  即墨市农业局党委委员王晓静分析,当地种粮大户一年种两季,一季小麦大体抵销投入,一季玉米算利润。但这两年持续干旱,玉米价格又走低,再有本事的大户也难挣到钱。工商资本进入的多是休闲农业、精品农业,长远看前景很好,但前期投入大,眼下挣钱的也就是搞出口的两三家。在这些“示范”下,即使想流转土地,也要“等一等”“看一看”。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202766-1.html

标签:农机 冷静 如何 风口

上一篇:2017年中国农机行业市场走势预测之拖拉机篇
下一篇:润滑油包装材料价格飞涨 国内运输成本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