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市场调整 农机制造升级转型正当时
2016-12-08   来源:中国工业报   

  趋势:专业化、高端化、生态圈建设

  纵观今天的农机市场竞争,在经历了“全民大营销”竞争阶段后,更加回归到市场竞争本质,进入以品质为主要载体的全面产品化竞争阶段,农机制造企业生命周期长短和发展空间大小,越来越多的聚焦在“产品”这个环节上,制造专业化、高端化、智能化、高性价比、优质服务体验,诸多因素都必须植根于好的产品身上,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面对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农业、农机产业链之间的抱团效应和“生态圈”建设趋势愈加明显。

  专业化。近年来,中国农机市场热闹非凡,全球一线品牌全部高调而来,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同时,国内机械制造与农机的碰撞也“热闹非凡”,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吉利汽车等国内机械制造企业也是纷纷进入农机制造领域,一时间狼烟四起,竞争日趋激烈。可不管怎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专业化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更快地发展新产品,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一个企业一味搞地摊式的“大杂烩”运营是不可能实现长足发展的。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实施“部门专业化”,二是实施“产品专业化”,三是零部件专业化,四是工艺专业化和技术后方专业化。通过专业化能有效集合管理和作业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效能,实施规范化运转;使品种相同或工艺相近的产品进行集中生产、装配,形成工序化流动,提高效率,加速产品成熟度,形成精品制造。

  高端化。从制造业特点和战略意义分析,高端制造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等突出特点,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工业水平的标志,是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由于有着较高的技术、工艺和加工等壁垒,所以高端制造处于制造业的顶端,不仅价值规模大,而且利润丰厚。在中外品牌同场竞技的中国农机市场,高端产品均被进口或合资品牌所垄断,如300及以上马力拖拉机、大型采棉机、大型打捆机等,国内品牌始终未能打破进口产品垄断的格局,这些高端产品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味依靠进口,不仅成本高的离谱,而且不利于自主品牌的成长,国内农机制造想实现本质性飞跃,高端产品被外资品牌垄断局面必须打破。高端产品国产化,国内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面临的课题任重而道远,国内农机人也坚信,这种进步和突破必将会快速实现。

  生态圈建设。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农机产业也面临着“生态圈”建设的大好时机,“农机+”加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而且与融资租赁、社会服务体系、农业科研、农资、农药、种植农艺以及粮食后处理等环节联系紧密,搭建更加广义的、实实在在的全链条要素的“生态圈”,切实把“成套农机解决方案”这一概念转化成行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机生态圈建设。

  突围:制造升级做强VS做大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开始,我国农机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农机产业格局依然没有改变———传统粮食作物农机结构性产能过剩,质量可靠的经济作物机械少;传统农机产品重复产出,农机企业靠中低端产品及规模取胜,高端产品依靠进口;过于看重发展速度,“工匠精神”传承不足;国内品牌低价竞争充斥,高端竞争未进门槛……

  凡此种种表明,国内农机制造实现突围,不仅要做大,还要在做强上下够功夫。

  一是产品制胜,先升级后转型。产品可靠性不足是拉大国内农机和国外高端农机差距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半喂入水稻收割机为例,久保田的产品技术并不领先国内品牌多少,但是其可靠性非常高,故障率非常低,深受用户喜爱。而国产品牌却因为故障率特别高的缘故,始终不能打破国内半喂入市场被久保田所垄断的局面。国内农机制造升级,不仅要在技术、工艺研发上下功夫,而且要不断提升制件质量、改善整机材质、精益装配工艺、加强试验检测把关……认认真真做好制造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产品真正升级了,制造整体水平有保证了,才能谈得上转型,才能够转型成功。有制造条件的企业,要逐步由传统产品制造向经济作物、畜牧、园林等作物机械转型;要由低端产品制造向高端产品转型;要由单一配置向智能化、一机多用型产品转型……

  二是聚焦高端,加速自主创新。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强大,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大多数装备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企业技术创新仍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底层技术的“黑匣子”尚未突破。

  在农机产业领域,高端农机产品依靠进口的现状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改善,出现在国内农垦、农场、建设兵团集约化土地作业的高端动力机械、大喂入量收获机械、大型农机具98%以上均为国外品牌,自主品牌无一可与其比肩,更甚者许多产品在国内制造来说纯属空白,差距可见一斑。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国家必须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外,业内制造更应该聚焦高端制造、聚焦精益制造,加大科研投入,加速自主创新步伐,促进国内农机产品实现质的飞跃。

  三是综合考量,不唯规模“论英雄”。国内农机产业从比较落后的基础起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拉动下,10余年来保持了高速发展势头,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农机的刚性需求和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企业扎推进入、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诸多弊端,过度依靠规模取胜的传统观念和作法成就了今天“大而不强”的产业格局,产品同质化已为业内所诟病,反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则严重不足。这种重复产出、低端库存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堆积起的“大规模”不是优势,如果不升级、不转型,这种“大规模”将变成产业升级的沉重“包袱”。

  四是核心部件,必须突破制造瓶颈。目前,国内不仅高端整机依靠进口,而且机械制造的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同样严重依赖进口,先进工艺、产业技术等基础薄弱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整机和系统的集成能力。比如,大马力发动机、大型机械的液压装置、打捆机的高端打结器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国产部件整体制造水平差距非常大。

  实现农机核心部件国产化,也是机械制造产业链协同的过程,从材质加工工艺、技术设计、精密装配到检验检测,都需要实现重大进步和升级才能实现,这无疑是国内农机核心制造的关键。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200477-1.html

标签:农机 转型 正当时 升级 制造 调整 市场

上一篇: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回落 进出口降幅收窄
下一篇:完善农机报废更新政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