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吉林、辽宁两省玉米市场调查:坚持去库存 发力供给侧
2016-06-17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利好消息迭出,助力玉米全产业链去库存

  41岁的胡振玲是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弓棚镇王美窝棚的一位农民,今年种了30亩地,从去年开始,她由原来种玉米全部改种了花生,每亩地多收入近300元,她说:“听说玉米补贴要取消,而且种玉米也确实不挣钱,我从去年就改种了花生,一年下来收入近10万元,比种玉米划算。”

  可以确定的是,为了降低实现玉米去库存,必须调减新季度玉米种植面积。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5月份预计,2016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717万公顷,较2015年下降94.7万千公顷,降幅2.5%,播种面积下降主要体现在东北四省区和河北省。

  对此,农业部提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的玉米种植,扩大粮改饲试点。

  不仅如此,还要形成全产业链去库存的思路,即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瓶”+“糖罐”+“燃料箱”。

  对此,据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三季度生猪存栏数据将有实质性扭转,这对玉米去库存来讲,无疑是利好消息,生猪存栏回升,优质玉米需求强劲。

  “东北临储库点开始巡查,或对临储收购节奏产生影响,2016年每年东北的300-400万吨可能提前在1、2月份轮换,随行就市,这无疑将加快粮食周转出库的频率。”东北一家玉米贸易分析研究员对近期行情做出了上述判断。

  就玉米深加工而言,企业同样具有较大的玉米原料需求。据东北一家市场机构的调查,5月中旬,该市场机构对东北、山东、河北等地区的38家淀粉企业,有30家处于开机状态(其中11家未满负荷生产),其余8家处于停机状态。玉米淀粉行业开机率仍较高,市场供应压力尤存,对现货市场形成利空,这必将提振玉米需求。

  政府方面也积极出台政策,吉林省出台玉米深加工企业补贴落地,对本省深加工企业1-6月自采自用省内玉米将获得150元/吨的补贴,而且,2013年的临储玉米出库300多万吨(定向)给吉林省深加工企业,运输距离超过50公里,给运费补贴。

  瞄准市场方向,完善配套政策

  “农民普遍知道临储政策取消,但是对于改种什么作物仍比较迷茫。我这里已经开始了玉米大豆轮种试点,但是,种大豆不如种玉米挣得多,毕竟产量低啊,如果国家能对大豆稳定在一定收购价格,可能农民还能接受改种。”吉林榆树市大川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大川告诉记者。

  政府缺少相应的政策引导,农民是否改种仍靠自己主观判断。“在德惠,虽然玉米价格一直在下降,农户也知道现在的形势种玉米肯定不行了,但是没有合适的农作物能替代种植玉米的收益,而且种植设备、技术、条件等因素制约难以改种。”吉林省德惠市诚信邦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社董事长陈晓光介绍,现在大伙儿想的比较多的是旱地改水田,挣得可能还多些。

  “虽然补贴对我们盈利有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企业,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市场化,现在粮食都在国家手里攥着,市场上已经没有粮食了,我们用粮很不方便。”多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表达了这样的共同心声,在市场里才能锻炼我们本事,要是一直这么靠国家放粮食,而不是靠市场,我们原来的队伍、能力、信息及客户都丢了。

  在玉米价格市场化下,部分农户和企业开始考虑利用期货市场,帮助规避风险,实现保值增值。孙大川说:“期货挺有用,将来玉米市场化后,还得靠它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我经常打听期货市场的价格消息,但期货比较专业,我正在努力学习。”对此,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玉米经销商进入期货市场确实不断增加,但是期货对广大农户及大多数经销商来讲还是相对陌生,这也说明期货市场具有广阔空间。”

  “根本的办法还是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这就要求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长期关注农业政策的东北财经大学某研究员解释说,除此以外,还需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家储备规模,完善吞吐调节机制。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190632-1.html

标签:农机 去库存 供给 坚持 辽宁 吉林

上一篇:前4个月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上年同期
下一篇: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