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中国气象局:气象为全国夏季麦收保驾护航
2007-06-26   来源:华夏农机网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2003年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意见中,要求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立足全局,适时做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正确判断。中央的各项支农政策令广大农民欢欣鼓舞,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形势好转。但也应当看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重要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不会改变的。“做强”农业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一、做优“高质农业”,劲推农村经济
  
  1、培育新型农民争效益。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也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农民这一主体,农民素质将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决定着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新型农业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千千万万“观念新、文化高、技术精、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有关资料表明,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农村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现状,大大地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以扭转。2007年湖南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深受农民欢迎,在科技咨询与宣传现场,农民群众争相领取资料,这说明农民对科技在农业中的巨大作用是有深刻认识的,也是极其渴盼的,我们必须寻找多种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一是运用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党员干部要组织群众充分接受远程教育,教会群众熟练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努力搞好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服务“三农”。二是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农科教”的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三是组织部分优秀农民外出考察学习。选择若干个具有典型示范特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参观学习,全面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标准化的生产过程、产业化的运作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开拓群众的视野,激发农民的创新思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少数人的新型操作,以一带十,以点带面,产生出无尽的新型农民,激活农业的发展。
  
  2、装备现代农机出效率。
  
  建设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抓住了农业工作的“牛鼻子”和关键。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农业这一块的现代农机装备,2004年起,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机具的种类达到6大类19个品种,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农机购买热潮,水稻机械化的普及给广大农民带来福音,从耕整到插秧一次完成,秋收季节从收割到包装一次到位,农民只需站在田头,就能尝到丰收的喜悦。实践证明,通过以补贴促调整,既让农民受益,使农机产业提升,也为农机市场与农业装备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2004~2006年,中央共投入补贴资金9.7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近50万台套,大大改善了生产环境,有力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强了生产效率。但现代农机装备和某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装备量需进一步加强。就洞口县2006年的情况来说,补贴购置的大中型拖拉机1391台、联合收割机150台,远远低于实际需求量。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表示,2007年国家将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农机购置补贴将实现“五扩大”,其中就包括扩大县均投入规模,并向粮食大县和农牧业大县倾斜和扩大单机补贴额度。措施的得力,将进一步加大农机装备的力度,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繁育优质良种强效果。
  
  “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吃饭问题……”颇具份量的颁奖词,出自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之口。省委书记张春贤也盛赞袁隆平,说杂交水稻可比四大发明。这一切都说明了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和良种繁育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唯一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党中央现已把推广超级稻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其实施将会大大增加粮食产量,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0%,据称,如第二期超级杂交稻推广后,大面积的平均亩产达600公斤以上,比一般的杂交稻增产150公斤,增产约30%。按年种植2亿亩计算,每年可多收获3000万吨稻谷,能多养活1亿人口。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又能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创造条件。
  
  良种的效果是无庸置疑的。要使社会产生更多的“袁隆平”,繁育出更多农业各方面的良种,必须注意对这方面人才最初的引导和培养。近年来,农业科技成了比较偏冷的专业,大多数孩子认为农业非常落后,农民非常穷,不愿意学农。要改变他们的看法,宣传和引导很重要,要逐步从思想上改变新一代人“学农没有出息”的错误观念,培养出更多农业人才,“舞活”农业生产。
  
  二、做活“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
  
  1、生态知识教化。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作用非比寻常,维护生态安全就是捍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不容忽视。必须要让广大农民朋友明白搞好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让其看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作用,既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又能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要引导他们在生态知识的教化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营农业,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2、生态行为默化。
  
  据报道,由于环境植被被破坏,湘、资、沅、澧四水每年高达1.33亿立方米的泥沙注入洞庭湖,使得湖床每年长高3.7厘米,造成我省洪涝灾害加剧。这种损坏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恶果是不可估量的,一方面,要让广大群众看一看这种“行为”的“恶果”,明白农垦烧荒、森林失火也能污染大气层,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田污水也会给人酿成灾害等等,从而在反思中不再重蹈覆辙,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动员身边每一个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从心里筑牢防治环境污染的墙,在行为上加以防控。
  
  另一方面,正面潜移默化也很重要,要让群众看到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能带来明显的增产增收,引导他们自觉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起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3、生态成果激化。
  
  明摆的成果对人心理的激化作用是巨大的,拓展生态农业,要注意挖掘生态成果的激化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参观农业生态园。农业生态园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我国目前有很多这种农业生态园,象武汉生态农业园、乌镇华庄生态农业园等,在农业生态园中对群众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无异是作用明显的。二是参观生态产品展示会。参观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展示并听取其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观看生态产品的销售、加工情况,分析其是如何提高附加值的。三是听取生态成果报告会。我国目前十大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中,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能激发农民养猪的积极性;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广西大力实施“猪+沼+果+灯+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创立了众多的生态富民农业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支柱。听取如“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报告会,使群众在感受成果斐然的情况下激化运作的强烈渴望,刺激生态农业的实施,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三、做大“产业化农业”,“舞”活农村经济
  
  1、生产基地一体化。
  
  农产品及其加工、服务产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的各环节、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农业生产的投入与扶持、农业工业化科技的开发与推广等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都离不开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没有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与科技开发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一体化,首先,要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的配套工作。二是要实现基地布局与运营一体化。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扶持基地。以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农户的运营模式,在发挥市场和企业的带动作用的同时,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布局调整。三是要实现生产的科技投入与市场网络的一体化。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还要对口市场。生产基地要在引进高科技的基础上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力争形成区域优势。
  
  2、产品加工工业化。
  
  依托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产品加工的工业化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实现农产品加工的工业化,首先,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实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优化其运营环境,增强其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和支持能力,提升其促进农产品加工工业化的水平。第二,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乡镇企业。提高劳动就业率,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带动各镇各村的农业工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米做成糖果卖,柑桔做成罐头卖”,在民营特别是众多乡镇企业的带动下,洞口县经济发展迎来了“春天”。洞口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62家,就业人数28600人,年产值达6亿多元。农产品加工工业化的发展,为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支新力军,“舞”活了整个农村。
  
  3、市场销售国际化。
  
  随着世界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农产品也必然走向市场销售国际化的道路。市场销售国际化的到来,既是对我们原始市场销售网络的一次大挑战,也是把我们的农产品推向世界的一次很好的机遇。既不能放弃国内市场,又要充分挖掘海外市场。在深入拓展“订单式农业”销售途径、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的基础上,使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也为迈向国际市场准备质量和品质保证。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8213-1.html

标签:农机 麦收 夏季 气象 中国

上一篇:上海:今年长江农场夏粮再创新高
下一篇:旅顺:小农机发展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