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阔步迈向现代农业 ―――东北三省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纪实(下)
2007-08-24   来源:华夏农机网   

我省地处黄河中游,是黄河文化和华夏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生产实践,先民们创造和使用了大量具有黄河流域特征的农耕器具与农业机械。这些农器具是我省农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我省有着五千年农耕文化的辉煌历史,为了总结农业以及农业机械化历史经验,大力挖掘我省历史文化遗产,组织抢救、收集并保护这些传统的农耕器具,是历史的需要,也是一件急需要做的事情。


悠久农耕文化亟待挖掘


历史证明,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农耕文化。农耕文化进步史,事实上就是一部工具的进步史。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往往伴随的是生产工具的重大变革。从石器到木器、从青铜器到铁器,进而到当代的农业机械,历史的进步无不与工具创新紧密相随。我省特定的自然条件及独特的区位,为早期的华夏民族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远古时期,黄帝轩辕氏、水神共工氏的部落在晋南居住活动,炎帝神农氏教民稼穑于长子,后稷种植百谷于稷山,嫘祖养蚕于夏县,尧建都平阳,舜始耕于历山,禹驻都安邑,华夏民族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历史转折,都是由工具的进步来实现的。春秋时期,冶炼技术开始用于农业器具的生产;汉代一人扶犁、二人抬杠耕作、三脚耧播种在晋南地区已广泛使用;到唐末,我省阳城的犁镜制造已形成规模;明代一整套专门用于农耕的器具已基本形成。这些沉淀着深厚农耕文明的器械,记载着我省劳动人民的历史创造。


系统整理、收集、陈列这些农器具,不仅是推进我省农耕文化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总结全国农耕文化乃至世界农耕文化遗产的历史贡献。同时,以此为契机对大力宣传我省历史的辉煌,扩大山西的对外影响,具有实际而深远的意义。


农耕器具品种全而多样


地处黄河中游的我省,南接中原,北邻牧区,境内山川丘陵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农作物种类繁多,山区有小杂粮,平川有水稻,牧区有牛羊,农耕方式不尽相同。所以,随着历史的进步,各地用于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割、加工等农器具品种齐全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仅古旧农耕器具如耒耜、踏犁、破土器、耧、窍瓠、秧马、镰、笸箩、石磨盘等达21大类200多种,新农机具12大类上千种,仅拖拉机一项,自从20世纪30年代我省有了第一台至今,共有164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品种,脱粒机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品种就不下30多种。这古旧和新型两种农耕器具多达2000多种。而且,这些农器具也被逐步推广到全国,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据专业人士称,在明洪武年间,我省洪洞县曾先后移民达十多次,东到吉辽,西达甘陕,北至蒙绥,至今南方江浙一带,仍流传有晋人南下,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当地生产发展。所有这些,无不辉映着我省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如同近年来大力倡导的晋商文化一样厚重。将它们收集、整理、展出,对我省的发展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省影响近代农具研创


随着近代农业的发展,我省曾研制、创新过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新机具和新技术。


如在民国19年(1930年),孔祥熙创办的铭贤学校(农大前身)就设立了全国第一家农具研究科,改良制造了打麦机、中耕器、高地抽水机等大批农机具,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我省太行山开展大生产运动,改良研制了人力车、吸水泵、三齿耘锄等当地的新式农具。1964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在我省武乡县建立的农工器具研究所,研制生产的种豆机、弹花机等,都有力地促进了边区政府的农业生产。建国初期,我省生产了全国第一台“抗美援朝”号拖拉机,同时改制生产的马拉水车、马拉收割机、切脱机等,在全国都极具影响。1959年,毛主席发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后,我省成为全国五个重点机械化试点省份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机械化旱作农业、九十年代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都曾在我省召开过全国性现场会,推广了我省一大批这方面的新机具和新技术。


历史的见证与实践证明,我省农机化为全国农机事业做出过积极的贡献。收集整理、陈列这方面的农机具,就是总结这个时期全国性的历史经验。


器具抢救迫在眉睫


我省久远的农耕文明,在民间以不同的形式,记载或留下了众多的古旧农耕器具。这些古旧农耕器具,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只在书籍中有记载,有的支离破碎散落在农村,也有少数仍在山庄窝铺使用,还有极少部分作为现代农机具的补充尚在延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现代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传统的农机具已经或正在从农业生产使用中退出。加之农民耕作观念的转变以及存放场地限制等原因,大批的传统农器具及近代使用过的农机具,正在面临和遭受着严重的损坏。实践告诉我们,生产工具的演变,代表一个时代的进步。因此,收集、整理古旧农机具,对于弘扬历史、创新农耕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如不及时系统地收集、整理、保护起来,将成为历史的遗憾。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也只是在王家大院、常家大院、丁村等地的民俗陈列室里几件简单的器具,还没有一个系统、全面地展示我省农机具发展史的馆或室甚至博物馆。


面对如此厚重的农耕文化史,面对农耕器具的失传,老农机们深感,抢救农耕器具和农业机械,收集陈列我省古旧农耕器具事关重大。应尽快组织起热爱此项工作的有关专家、学者,收集、整理古旧农机具及近代农业机械,给这些曾立过汗马功劳的农耕器具安个家,然后加以修复陈列。


据悉,目前我国只有浙江省余姚县有个农机具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河姆渡文化,并是以水田作业机具为主,展出品种260多件。如果我们建一座这样的博物馆,那将展示的是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五千年上千种的农耕机具品种。把如此厚重的礼物留给后人,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7567-1.html

标签:农机 实现 发展 纪实 努力 东北 阔步

上一篇:休宁涌现出种植、养殖、营销等大户千余个
下一篇:内蒙古莫旗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农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