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扎旗新林镇严格执行禁牧生态得修复
2007-09-07   来源:华夏农机网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本报推出“沈阳区县日”系列报道,集中展示沈阳市各区县在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巨大成就。

  我们希望通过区县日系列报道,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沈阳的快速发展,感受到作为一名沈阳市民的自豪与骄傲。

  今日刊发首期沈阳区县日之铁西篇。

  开栏语

  当了38年的技术工人,沈阳铸造厂退休工人李喜昌最近再就业,当上了铸造博物馆的“首席导游”。

  李喜昌见证了铁西工业从辉煌到没落再到振兴的全过程。

  “举步维艰”

  改革初多数企业正经历困境

  在沈阳,凡是50岁以上的人都记得过去的铁西是什么样满眼鳞次栉比的老厂房、冶炼厂3根百米大烟囱……

  李喜昌今年57岁,从进入沈阳铸造厂的那天起,他就在铸造车间当技术工人。老李说,他赶上了沈阳铸造厂最辉煌的时候号称“亚洲第一铸造厂”,职工人数最多时达5800人。

  这时也是铁西工业最辉煌的时候。 单说北二路,两侧坐落着大小企业37家,每到上下班时间,浩浩荡荡的工人大军可以用“壮观”来形容。曾经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的350个第一。

  同是沈阳铸造厂的退休职工,69岁的李金凤回忆,一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她接管的设备图纸就越来越少了,这意味着铸造厂的效益在下滑;李喜昌回忆,同一时期,一起干了十几年的老工友突然下岗了,而且离开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工人开始无所事事,上班时间闲聊。

  上个世纪90年代的铁西工业企业,大多数也正在经历着和铸造厂一样的困境,即将进入“休眠”状态,这时的北二路,辉煌已经不再,2001年时37家企业全年的利税仅有700万元。

  到2002年,铁西区建设大路以北232户工业企业中处于停产、半停产的企业高达三分之二,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90%,在35万产业工人中,有15万名下岗。

  时任铁西区委书记的谷春立在2005年初回忆2002年铁西区的发展,用了四个字“举步维艰”。

  “东搬西建”

  搬迁企业两年产值涨3倍

  李喜昌说,看到厂子里下岗的人越来越多,总是担心什么时候就该轮到自己了;住在工人村的李金凤说,那时候的工人村真是度假村,白天几乎家家有人。

  铁西区政府提供的一份报告中提到,铁西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实际上是从1986年开始的。到2002年6月,沈阳市作出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建设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决策。整合后的铁西区面积扩大到128平方公里,是原来辖区的近4倍。合署办公的同时,铁西区制定了“搬迁、并轨、合资、转制、改造”的10字方针。

  这便是日后著名的“东搬西建”把部分老企业从铁西区搬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市区与郊区形成的地价差获得资金,帮助老企业安置职工、技术改造、转换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同年,“开支没有号,洗手没肥皂,干活没手套”的沈阳拖拉机厂被确定为第一家搬迁的企业,迁至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沈阳拖拉机厂重组变成沈阳农机工业总公司。

  截至2004年底,铁西区共搬迁包括沈阳拖拉机厂在内的143家企业,133户实现了易地建设发展。这些企业原来的工业产值总额只有13亿元,经过搬迁改造,2004年达到50多个亿,是改造前的四倍。

  “壮二活三”

  不再是清一色工业

  在实施“东搬西建”前,铁西区原来的城区布局基本上是“南宅北厂”,产业布局失衡,老城区只有一个百货商店和一个大型超市。

  “想去大超市买瓶洗发水都得坐一个小时的车。”王晓丹,家住在铁西区张士地区。2004年,她把家从皇姑区搬到张士时可是“下了不小的决心”,没有配套的商业服务,“逛趟街就像是进城”。

  原来是清一色的工业,实施“东搬西建”以来,铁西区有意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铁西区将之命名为“壮二活三”壮大第二产业,搞活第三产业。

  在王晓丹的理解,无非就是多建商场、超市,铁西区的目的则在于土地腾迁后资金用于企业转制和更新改造,在铁西老城区集中发展第三产业。三产的商贸

  今上半年

  新开工项目234个

  上半年铁西区新开工的工业项目达到234个,机床集团、沈鼓集团新厂区已全部投产,东药、兴华电器、特变电工沈变整体搬迁工作已经启动。

  上半年铁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4亿元,同比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3.7亿元,增长35.5%;财政收入18.4亿元,增长54.5%。铁西区二、三产业也实现了协调发展。国际汽配城、国际纺织服装城、锦江大酒店等100余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商业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之中。此外,在公共服务方面,目前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2家。上半年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11000人,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26元,同比增长22%。

  今年开建

  “六横二十五纵”路网

  在北至京沈高速公路、南至浑河的区域内,铁西区规划建设“六横二十五纵”交通路网。

  铁西区计划将已经贯通沈西工业走廊47公里长的开发大道向西南延伸,直达营口鲅鱼圈港,形成贯通整个产业带并直达港口的陆路物流通道。

  已确定开建的国铁干线和铁路专用线定于今年开工建设,形成直通营口港的铁路货运干线,同步进行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

  今年秋季开始,动员全区人民实施大规模植树绿化活动,确保植树100万株,全面改善沈西工业走廊的区域生态环境。

  2009年末

  基本实现城市化

  记者从铁西区了解到,到2009年末,将细河经济区所属的彰驿站、高花、大潘、四方台、长滩、新民屯等6个乡镇全部改建为街道办事处,基本实现城市化。

  2010年前

  重污染企业全搬迁

  “十一五”期间,30余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将全部搬迁。

  《铁西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公布,除重点监控污染严重的企业外,铁西区还计划拆除区内10吨以下小锅炉203台,总吨位822吨。

  铁西区还将对区内重污染企业继续实行搬迁工作,“十一五”期间分期分批搬迁华润雪花啤酒(辽宁)有限公司、沈阳红梅味精有限公司、东药集团、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严重污染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总量减排。“十一五”期间,城区内所有重污染企业计划全部实施搬迁,其中重点企业30余家。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谭皓 采写 

  服务业为企业搬迁提供了建厂、国有企业并轨、偿还债务等改革的成本,同时也提供了就业的成本。

  如今,铁西老城区内建立起众多大型超市、商场,构建了现代物流、汽车贸易、金融保险等组成的现代服务体系。在2006年召开的铁西区委十届三次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到,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0.5亿元,是2000年的30倍,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了70:30。

  “双示范区”

  标志铁西又跃上一个新起点

  “这条卫工街我走了38年,这条街是越来越美了。”李喜昌说,他基本上可以算做5年来铁西变化的见证人了。

  截至目前,铁西214户企业完成搬迁,腾迁土地6平方公里,获得了140多亿元资金,其中,80%的资金用于企业新厂区建设和升级改造,2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铁西当时有13万下岗职工,5年后的今天,铁西建起了完整的社保体系,这13万下岗职工基本实现了再就业。

  5年来铁西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税收是搬迁前的2.6倍。2006年,铁西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4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2002年整个沈阳市的工业总量。

  6月9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

  昨日,沈阳市委常委、铁西区区委书记李继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被授予“双示范区”的称号,是对铁西5年来改造发展的肯定,“标志着铁西又跃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工业遗产

  让年轻人留个“念想”

  李喜昌说,现在常接待退休老人来铸造博物馆参观,一起经历了铁西工业辉煌到没落到再次振兴,李喜昌和这些老人们有说不完的话题。

  “希望年轻人也都来看看。”李喜昌说,作为工业遗产被保留下来,对于普遍远离工业的“80后”们,应该有一个为之骄傲的、鲜活的记忆。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7492-1.html

标签:农机 修复 生态 严格执行

上一篇:江西前八月车祸成最大“杀手” 逾千人死于非命
下一篇:安陆成立农机质量投诉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