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广西南宁超级稻种植居全区首位
2007-11-23   来源:华夏农机网   

初冬的中原大地,寒意料峭,但见蓬勃发展的城市和工厂之外,处处是无闲的田地、嫩绿的麦苗。

今年河南粮食总产达1039亿斤,比历史最高年份的去年增产28亿斤,已连续第二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而11月5日麦播结束,全省麦播面积又比上年增加10万亩,达7600万亩。其中,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占65%,比上年扩大308万亩。

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河南始终没有放松农业生产,农业基础不但没有削弱,而且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小标题)当好"中国粮仓"保障粮食安全--使农业强起来

今年以来,尽管河南遭受的虫、旱灾害比较严重,但夏粮总产达595.1亿斤,比去年增产24.1亿斤,总产再次稳居全国第一;秋粮总产也比去年增加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用占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河南不仅解决了全省近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每年还调出粮食及粮食制成品200多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

说起丰收的不易,有人回想起涉农部门的及时应对和广大农民的精耕细作。但更多的人认为,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扶持"三农"的政策开了花、结了果。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告诉记者,今年种粮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支农惠农力度加大,促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全省粮食生产因面积扩大而增加的产量可观。

杞县裴村店乡许岗村党支部书记刘义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家种了5亩多地,免去农业税600多元,粮食补贴近100元,光这5亩地就可以增收700多元。学了十七大报告,看到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我们农民吃了‘定心丸’,一定要种好地、多打粮!"

从2005年起,河南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连续三年扶持24个产粮大县,着力打造全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今年,这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不负众望,夏粮比上年增产17.2亿斤,占全省夏粮增量的74.8%。

十七大后,河南提出了新目标:从2008年起再用3年时间,继续集中资金支持24个重点县实施规模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河南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

(小标题)建成"国人厨房"做大做强农业--使农民富起来 来到许昌县河街乡,世纪豪嘉豆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员工刘丽霞正在把新出池的腐竹条挂上晾干,一个小时她能生产316条腐竹条。2006年,这家公司生产销售腐竹、豆油皮等共3800吨,年产值5200万元,创利税300多万元。乡干部介绍,全乡腐竹产业带动农民就业不下5000人,像刘丽霞这样农闲时来打工的农民工,每月工资也在1000元左右。

不仅是豆制品加工业,小麦、玉米、肉类、奶类等各类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如今在中原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河南的成功经验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产品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农业产业化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成为实现传统农业与市场经济对接的有效发展模式,为河南农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河南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使农业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2006年,河南粮食年加工能力占粮食年总产量的63%,成为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大省,基本实现了由"卖原料"到"卖产品"、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的"粮袋子"逐渐变成了"钱袋子"。

十七大闭幕后,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纷纷下农村调研。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汤阴、滑县调研后说,只有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是农业大县、农业大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小标题)坚持"双向"推进实现"双赢"--使农村好起来

河南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在"农"字上。因此,河南毫不动摇地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实行"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和"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的"双向推进"战略,狠抓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狠抓发展劳务经济,使工农业、城乡实现"双赢"。

近年来,河南认真落实中央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2005年提前一年在全国率先全部免征农业税;2006年全省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达300亿元以上,占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的25%,种粮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7项补贴资金总额达31.4亿元;今年全省财政对农民补贴持续增加,达到45.91亿元。

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中,河南省委进一步强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也被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的重要渠道。2006年,河南省有1746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农村二、三产业,劳务收入955亿元,输出人员总量和经济收入均居全国第一。通过培训、提高组织化程度等,形成了一批劳务品牌,还有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回报家乡,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6950-1.html

标签:农机 首位 种植 超级稻 南宁

上一篇:北辰区农机局采用先进的激光平地机械化新技术
下一篇:“福邦”牌水稻插秧机推介会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孤山子村委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