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吉林省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2009-01-13   来源:青岛市农机局   

  农村大包干以后,农业机械化逐步推进,让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的一次质的大飞越。

  从大农业的角度讲,山东地区粮食作物基本上是以小麦、玉米轮茬种植为主。我自小出生在平南农村,长在农村,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同龄人。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所以从小大部分的农活都帮家里或多或少地干过。

  干农活最难忘是麦收,最累的也是麦收。小时候一听到割麦子心里就打怵,每当麦收前,农民就像准备出远门一样,提前做好心理和生活上的准备。麦收时候,家里忙得基本顾不得炒菜、做饭,记得母亲都提前腌制好咸菜、咸鸡蛋,买上一些干干的小咸鱼,准备迎接麦收。

  麦熟三晌。麦收时间相对集中,所以劳动强度特别大。听父母说过,生产队时收麦子还是靠一把镰刀,我上小学时,小麦收割已是半机械化了,但劳动强度也很大。割麦时用的是“25”拖拉机配上收割机,一个畦子一个畦子将麦子割倒,然后用地板车把麦子运到地头提前压好的场院上,再就是打麦场。那时候小麦脱粒机基本上是生产队解散时,几家合伙叫行的一台。打场时都是先抓阄,抓到后面的只能慢慢地等。天气好还罢,天气不好,庄稼人都会心急火燎的。1990年,麦收期间连续阴雨天半个多月,望着堆在场院里像小山似的一大堆麦子,又轮不到自家打场,父母急得像得了一场大病。麦粒都发了霉、长出了芽,但这也是一年的口粮,除了把相对好一点的交上公粮外,一家人吃了半年多的发霉馒头。

  天气好时,用父亲的话说是老天爷照顾,打场的滋味也不好受。天气酷热,干热的麦秆抱在身上特刺痒人,麦芒戳在身上像针扎一样难受。基本上一家三四口人是打不了麦场的,一般都是两三家合伙,白天晚上连着干,连10多岁的小孩子也派上了用场。打场时,我是负责把捆好的麦子抱到脱粒机的入口,妹妹则是将刚脱出粒的麦子用簸箕运到一边铺好的塑料纸上。看着妹妹热得通红的小脸,除了心疼,就是想什么时候麦收不用打场就好了。

  希望慢慢变成了现实。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小麦联合收割机逐渐研制成功并推广使用。现在麦收基本上不用人力了,农民站在地头上,五六亩麦子不用一个小时,连收加运就到了家。随着农机的推广,玉米联合收割机也逐渐被农民认可,玉米生产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生产已不在是“累得脱了层皮”的感觉了。

  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对农民来说,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来说,改革开放30年则是超过了中国传统农业上千年的发展历史。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4433-1.html

标签:农机 促进 模式 标准化生产 推广 吉林省

上一篇:湖北明确09年农机化工作思路与目标任务
下一篇:2009年度辽宁全省农机化工作的四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