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黑龙江木兰县: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2009-03-3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开耕仪式是西藏农牧区古老而隆重的节日。过去的开耕仪式上,各地都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唱主角,随着农业机械化在全区的普及,农用机械逐渐在开耕仪式上取代“二牛抬杠”。图为今年3月15日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白定一村的开耕仪式现场。西藏日报记者 旦增 摄
 
      阳春三月,正是备耕春耕大忙季节。记者在扎囊县扎其乡阿雪村看到,一辆辆分层施肥播种机隆隆驶过。机耕手旺堆次仁高兴地对记者说:“这‘铁牛’真管用,播种、施肥一次完成,减少了作业工序,一天就可耕种20多亩地。”
 
      曾几何时,生活在高原大地上的广大农牧民群众都有一个强烈愿望,那就是“照明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如今,这一憧憬已经成为现实。古老的“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农牧产业的现代化,机械化耕作已在西藏各地全面实现。
 
      民主改革初期,自治区农牧区生产发展主要靠人力畜力,耕地用土犁、土耙,灌溉用木桶、脸盆,运输用人背畜驮等。由于工具简陋,技术落后,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改革时,全区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全区粮食总产量仅为17.86万吨。民主改革后,在党的领导下,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普遍要求改进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半个多世纪以来,自治区为改变农牧区的落后面貌,从指导思想到工作部署,都把农业机械化放到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随着土地承包制的实行,国家各项助农政策的实施,农业生产工具有了新的发展。在大力增补旧式农具的同时,政府部门开始大量推广效率高、轻便省力、耕作质量好的各种新式农具。大量新式农具的推广使用,使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的面貌有了初步改观,初步结束了“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时代。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2007年西藏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329.42万千瓦;大中型农用拖拉机9973台;小型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88321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486部;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1294部;联合收割机2261台;机动脱粒机21574台;农用运输车15382辆。
 
      如今在山南春耕一线,各类新型农业机械大显身手,五花八门的农业机械已代替人工畜力唱起了主角。泽当镇结莎居委会主任阿旺甘丹说,农忙时节,为了方便群众,我们居委会出资购买了两台大型收割机,帮助农牧民群众收割粮食。现在大型现代联合收割机忙碌在田间地头,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成为农牧民群众生产中的好帮手。许多村民们都反映,自从用上了大型收割机以后,不仅大大减少了劳动力,而且提高了土地产量。以前100多亩地用小型收割机需要十几天才能收割完,现在仅用1台大型收割机,一天就可以收割完。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放劳动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把广大农牧民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困扰束缚他们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山南地区农牧局局长丹增如是说。
 
      除了山南,拉萨、日喀则等粮食主产区也普遍实行机耕、机播,现代农业机械已经成了西藏农村使用越来越频繁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2008年,全区实现粮食总产量95万吨、油菜籽5.92万吨、蔬菜46万吨。
 
    传统的“二牛抬杠”被更多的农业机械所替代,是西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民主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农业正沿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轨迹不断上升,高原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4105-1.html

标签:农机 全程 实现 生产 黑龙江

上一篇:哈尔滨全力推进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项目
下一篇:青岛:大型机械最高补贴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