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京、津、渝、沪直辖市农机工作座谈会在沪举行
2009-10-28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10月29日,全国保护性耕作座谈会暨北京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验收会在京举行。验收结果表明,全国首个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在北京基本建成。这同时意味着,经过农机部门长达八年的艰苦努力,使我国保护性耕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保护性耕作项目在北京实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形象地说,这些年北京通过项目实施,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怀柔水库;北京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也与项目实施直接相关。从全国来看,保护性耕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节油、增收、增效、保护土壤、保护生态效果非常明显,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是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措施,是在农机化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进一步研究更好地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思路和措施,让这项技术得到更大程度、更高水平的推广普及。


北京市农机化管理办公室调研员王丽洁汇报北京市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情况

  北京市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始于2006年。实施的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都市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年来,由于领导重视,工作得力,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24亿元,推进了农机装备水平、技术应用水平、作业服务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据统计,全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水平达到97%,小麦达到93%;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38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33%,完成了基本建成全国首个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的任务。保护性耕作率先在一个省级单位实现突破,对我国更大规模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深远意义。

  据了解,今年是农业部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第八年。八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资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资金8亿元,带动农民投入26亿元,累计建设了256个部级、315个省市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项目,共涉及到300多万农户。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突破5300万亩,机械化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3亿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2.5亿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3%、3.1%、25%。目前,全国保护性耕作项目省累计拥有免耕播种机29.8万台/套,拥有其它保护性耕作机具47.54台/套,分别比上年增加26.7%和13%。


与会代表参观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示范地块

  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的实施,降低了耕作成本,增强了地力,减轻了水土侵蚀,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实现粮食连年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据测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比较,一季作物可减少作业工序3~4道,省工5~8个/亩,节省柴油约3.2公升/亩,节水35~65立方米/亩,减少化肥投入量10%左右,增产5%~15%,综合经济效益达80元/亩左右。由此推算,仅2009年,保护性耕作即可为农民节本增效总收益200亿元。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刘宪部署2010年工作时说,《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以下简称《建设规划》)日前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这对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是重大利好。从总体情况看,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还很不平衡,普及面小、工作难度大,各级农机部门应认真分析当前保护性耕作面临的新形势,将保护性耕作视为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做好保护性耕作项目和《建设规划》的实施工作。

  刘宪认为,2010年是《建设规划》实施的起步之年,同时也是国家保护性耕作专项资金实施的关键之年,应该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开创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新局面。应该以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为先导,以北方旱作农业区为重点,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建立和完善保护性耕作主导技术模式,加快保护性耕作发展应用步伐。

  刘宪强调, 2010年保护性耕作工作的落实,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建设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建立长效机制。把保护性耕作这件利国利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抓牢抓好,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2976-1.html

标签:农机 在沪 举行 座谈会 工作 直辖市

上一篇:全国秋季农机展凸显“补贴效应”
下一篇:甘肃:农机补贴让农民用上“农机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