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田水利建设怎样报春
2010-01-12   来源:城市快报   

  大会上创造了奇迹,他带着心爱的“孩子”――“4YW-Q型全幅玉米收获机自主研发自行转化推广”项目,一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的“工人农民技术创新奖”,他――一位憨厚的中年智者,也成为2006年新增该奖项以来,本市获奖第一人。“我属牛,今年48岁,正好是本命年,这也是2009年年末带给我的最好礼物。”郭玉富表示。

  昨日,颁奖日程尚未结束,郭玉富在北京接受了本报专访。

  从事农机研发之前  建筑行业一干15年

  并不高大的身材,配上深蓝色的毛衣、洁白的衬衫,眼前的郭玉富让你很难把他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联系在一起。不过,就是这样一位质朴的农民,却创造了天津的奇迹。十几年来,他与“玉米收获机”朝夕相伴,他的传奇故事也由此展开。

  “我是武清区大碱厂镇人,1978年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1983年开始从事建筑工作。其间,又到天津城建学校进修,拿到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中专学历。”郭玉富的简单开场白,让记者了解到,原来他的“最初”职业并非“农机”,而是从事建筑工程预算、组织施工、设计施工图纸等工作,而且一干就是15年。

  “任何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构想,我也是一样。”郭玉富说,在建筑行业拼搏了十几年,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却发现,如果想创造更多的辉煌并不容易。“我是农民的儿子,在建筑行业干了十几年,也是为了积累经验,终归还是要为农业做贡献的。”在他看来,用广博的见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民造福,才是终极目标。

  制订转行三大方案  农机“生命力”最强

  1998年,郭玉富放弃了从事多年的建筑工作,踏上了新的征程。“当时我心中的构思有三个方向,一是水产养殖,二是育种,三是农机。”郭玉富说。于是,这些构思几乎同步展开。没想到,水产养殖失败了,投入的近百万元资金石沉大海;育种计划在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后,也宣告破灭。“育种经济受自然因素的制约,不是投入些资金就能掌握的。”郭玉富说。

  就这样,在其他两个项目夭折的情况下,农机研究得以“生存”下来。“收玉米是个苦活,衣服没有两天就刮成布条条,手臂等露出来的地方往往被玉米叶子刮出了血……”本打算通过购买玉米收获机为农民收获玉米提供服务的郭玉富发现,我国的玉米收获机生产厂家大多只有样品,但并无批量生产,这种状况引起了他的注意。

  “行距问题”制约  玉米收获机发展

  经深入调研,郭玉富慢慢了解到,玉米收获机未能大量生产、普及,正是受技术条件的制约,简单来说,就是“行距问题”。郭玉富解释称,在不同的地区玉米种植的行距往往不同,而按照收获机原理,摘穗装置需要与玉米地的行距匹配,一旦不吻合,机器就无法使用。“如果行距有出入,很容易碰到旁边的秸秆,而玉米大多排排而立,即便只有几根秸秆被触到,也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顺势拉倒一大片。”

  “行距问题”这一瓶颈让很多研发企业颇感无奈。“虽然一直有厂家在研究解决这一问题,但却未能找到好方案。”就这样,郭玉富决定,进行玉米收获机的研发。“当时,有的专家认为,解决‘行距问题’不太可能,便劝我放弃研发玉米收获机的念头。”但郭玉富没有放弃,并在1998年创立了天津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己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起初,公司只有十几位工作人员。此后,全国各地的玉米产地都有了他们的足迹。“当时,我们乘飞机到各地就像乘出租车一样。”郭玉富说,除了奔波,几乎每天都要深入田间地头,研究玉米地种植,此外还要钻研收获机的原理,力图研发一种不被行距束缚的玉米收获机。

  攻克“不对行”技术  新机器一举“夺魁”

  2001年,理论研究终于成形,首次开发出适合我国玉米种植习惯的“不对行”技术,转年更是有了物化产品,34台“4YW-Q型全幅玉米收获机”亮相,并开始销售。“在收穗装置进行工作时,动力装备可以让旁边的秸秆自动转移到不被推倒的位置,这样无论玉米地的行距是多少,依靠同样的一台玉米收获机,都不会出现秸秆被推倒的情况,这就是‘不对行’技术。根据‘4YW-Q型全幅玉米收获机’工作原理,依靠引导机构,植株可以自动‘喂到’收获机内,提高了工作效率。”郭玉富介绍,随后,在一次汇聚全国21种玉米收获机的“比武大赛”中,“4YW-Q型全幅玉米收获机”实测技术性能均优于国家标准,在一个小时内收获了15亩地玉米,比第二名多出了近百分之四十,而且在连续30小时生产考核中,故障率为零,在参评机型中成为“状元”。

  产品销往海外  年产量近千台

  此后,郭玉富依靠先进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机器的性能和效率,并先后推出了“4YW-Q茎穗兼收型”“4YW-Q剥皮型”“4YW-Q小麦玉米兼用型”“4YZ-Q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等系列产品。产能也从最初的年产34台,达到了如今的年产近千台。产品还走出了国门,销到了尼日利亚、泰国等国家。

  目前,郭玉富的公司也从当初的十几人扩展到现在的200多人,其中研发人员就有65人。“我们公司既有专业工程师,又有一线技师。研究生占了一定的比例……”据介绍,如今,公司不仅取得了13项授权专利,其中还包括2项发明专利,更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工人农民技术创新奖”,成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增加“工人农民技术创新奖”以来,首位获得该奖的天津人。

  对于未来,郭玉富充满了期待。“当初研究收获机的产品,就是想为农民做点儿事,真是没想到,一个‘简单’的机器就能被国家授予这么高的荣誉,这更将激励我们公司研究出更多、更好的产品。”郭玉富说。

  【背景资料】

  “工人农民技术创新奖”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新增奖项,于2006年设立。目的是为了鼓励工人、农民创新发明,是该职业群体在科研领域所能获得的最高奖项,每年评选一次。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2575-1.html

标签:农机 报春 怎样 建设 农田水利

上一篇:节水灌溉亩均增收超千元
下一篇:保灌溉冬修水利正加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