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设施农业支农增收
2010-04-19   来源:兴安盟行政公署   

  4月,在这个寒气还未退尽的时节,突泉县各个设施农业小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到处呈现出一片沸腾景象,平均每天都有50多吨的各类时鲜蔬菜在黎明前运往蔬菜市场,菜农们数着一沓沓厚厚的钞票,笑在脸上甜在心头。“建一个棚,打造一个金饭碗”;“经营一个棚,超过十亩田”……这是突泉县农民转变观念,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势头强劲的生动写照。
  2008年以来,突泉县按照全盟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分析市场选产业、壮大产业闯市场,着力在行政、政策、干部、农民等要素方面破阻攻坚,汇集“行政推力、政策引力、干部精力、百姓民力”,集中推进设施农业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资达1.9亿元,12个乡镇共建2200个暖棚、1000个冷棚,直接吸纳劳动力6000余人,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10%以上,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60元,设施农业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点。
  大棚成为农民的“摇钱树”
  物以稀为贵,在大地香瓜刚刚飘香时,突泉县太东金三角设施农业园区出产的香瓜早在3个月之前就被抢购一空,太东金三角香瓜早熟、畅销,原来都是暖棚造的福。“我这一座43式温室大棚一茬香瓜产出将近500公斤,在市场上出售4.00元/公斤,挣了2万多元,去年一年我种了两茬香瓜,闲暇时间种点小菜,这座大棚纯获利将近4万元,就这350平的地方,种高产苞米多说能收入1000多元。”正在大棚里看护秧苗的瓜农徐振文和记者唠着种瓜的事儿。
  目前,太东金三角设施农业园区在现代瓜农徐振文的带动和技术指导下,老百姓在园区内忙得热火朝天,50座温室大棚秧苗早已移栽完毕,长势喜人,新建的100个冷棚瓜农们正在育秧。太东金三角设施农业园区生机勃勃的喜人场面仅是突泉县遍地温室大棚区的一个缩影,温室大棚让突泉老百姓捧上了“金饭碗”。
  产业带铺就农民转型新路子
  “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赚不了几个钱”的简单粗放型种植多年来一直束缚着地方经济发展。近两年来,突泉县多措并举积极引领广大农民走高产、高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设施农业路子,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在设施农业的枝头开花结果,全县3000多户农民转型到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上来,全县形成了四季有鲜均衡供应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新格局。
  3月26日,记者在突泉镇设施农业园看到菜农们忙着采摘香菇的繁忙景象。正在忙碌的菜农赵日升介绍说,前两年在外打工也没挣到钱,2009年8月入驻该小区搞香菇种植,目前这棚1.1万棒香菇,从去年11月末就开始采摘了,现在每天都能采摘25公斤以上,上市平均8元/公斤,一天就能收入200多元钱。这批香菇到采摘期结束能收入2.4万多元。另一个棚种植的芹菜摘了5茬,收入1.5万多元。
  据了解,近两年来,突泉镇城郊的老百姓绝大多数都从种大田转型到设施农业上来,基本上家家都有大棚。目前,突泉镇种植香菇的技术就像种植传统蔬菜一样成熟,小小“伞菇”为突泉百姓撑起了一片天。
  菜农“设施”之路越走越宽
  温室大棚种植韭菜、芹菜等传统蔬菜让突泉当地老百姓收益颇丰,不仅如此,一直安家落户于南方的生姜,如今也走进突泉县设施农业园区,并在突泉大地落地生根。从去年种生姜赚了钱的太平姜农徐德林嘴里得知,上批他种的生姜个头大,一嘟噜都一斤多,最大的一个2.5公斤重,一棚3000株生姜,出产1500多公斤,在市场上以10元/公斤出售,去掉其成本2000元,纯获利近13000多元,种植这种抗病、抗虫能力强的生姜一本万利。据太平乡五星村书记秦守杰介绍,今年该小区30多户姜农打算在生姜出产后,再种一茬芹菜,好好发发这种菜的洋财。目前,该小区的姜农们正紧锣密鼓的准备着种生姜的事儿,再有3天技术员和姜苗就到了。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1513-1.html

标签:农机 支农 农业 设施

上一篇:永宁3000栋大棚实现高效节水滴灌
下一篇:通辽市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设施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