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新农村视点:创建“平安农机” 确保农村生产安全
2010-08-04   来源:山西日报   

  阳高县地处我省东北部、晋冀内蒙古交界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我们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咬定目标,强力推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三年累计新建大棚10357个,是前20年总和的26倍,其中日光温室3736个;蔬菜总面积达到1.31万亩,占到大同市大棚蔬菜总面积的54%。设施蔬菜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4%。
  一、拓展思路,靠强力推动和循序引导凝聚发展共识。上世纪70年代初期,阳高就是个出了名的蔬菜县,与山东寿光同时被国家命名为“全国蔬菜生产基地县”。时至今日,寿光已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菜”都,而阳高的蔬菜还在原地打转转。到2006年,全县日光温室仅有391个,包括小弓棚、大弓棚设施蔬菜在内,面积也只占到全县蔬菜面积的1%。这种巨大的反差,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反思。重新审视县情,查找症结:表面看是个思想观念问题,没有跳出传统农业发展的旧思维,但归根结底还是个领导问题。特别是在群众没有充分认识之前,领导尤为重要。建棚初期,在群众不认识、干部不接受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山东寿光的经验,把行政推动作为第一推动力,在推动中提高认识,在观念转变中加速推进。要求各乡镇把设施农业作为第一要务,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首要职责,分指标、下任务,层层施压、强力推进,年底从严考核。超额的重奖,完不成任务的,一票否决。2007年,全县建成大棚1080个,其中日光温室400个;2008年建成大棚3178个,其中日光温室903个。自己与自己比不算慢,但与山东寿光比、与群众需求比还是比较慢。针对这种态势,2009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乡镇书记、涉农部门,以及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代表,先后到自然条件比自己好的寿光和条件不如自己的榆次考察学习。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强烈震撼着参观的每一个人。大家深深感到,阳高主要是差在决心、差在力度上,关键是缺乏一种“咬定青山、坚持不懈、心无旁骛、雷打不动,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精神和气魄。回来后,县委、县政府自我加压,把全年建设大棚的目标任务由2566个调到5000个。特别是日光温室由原定的486个,追加到1645个。当年实际完成大棚5349个,其中日光温室1829个;今年,我们建设大棚的任务是8000个,其中日光温室3000个,目前已全面铺开。经过这几年的强力推动,群众认识了,干部有干劲了,全县已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发展氛围。

  二、突出重点,靠制度创新和上级支持破解发展难题。发展设施农业,前提是有充裕的资金和土地。阳高作为贫困县,财政穷、老百姓贫,尤其是在目前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土地的情况下,这是起步面临的两个最大的难题。为此,我们动足脑筋、想尽办法,着力破解。

  一是破解建设资金难的问题。首先是整合项目、统筹资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的原则,三年来全县先后整合涉农项目18个,统筹安排资金1.65亿元,优先设施蔬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政府贴息、信贷支持,解决农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主要是利用农村信用社面向“三农”、自主放贷能力强这一优势,大力帮扶农民。一个日光温室贷款3万元到5万元,一个移动大棚贷款5000元。对于这些贷款,政府每年从上级奖励资金、扶贫资金和财政资金中拿出一块,给农民贴息一年。三年来,全县设施农业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9亿元,其中信用社发放贷款高达2.3亿元,为发展现代设施蔬菜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再次是部门筹资、统筹使用,解决特困群众建不起大棚的问题。全县给30个党政部门下达了扶贫任务,筹资560万元,帮助200户特贫农民、特困下岗职工建起200个日光温室,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脱贫的问题。

  二是破解土地连片难的问题。一家一户建大棚形不成规模,没有规模就谈不上效益,要有规模就得有大片土地。我们解决的办法:一是加大土地开发和从盐碱地改造中拿一块。阳高地多、土壤类型多、贫瘠的土地也多,特别是盐碱地高达22.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是制约设施蔬菜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推进盐碱地改造,我们按照“因地制宜与持续发展相结合,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措施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分片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集中进行盐碱地改良。2006年以来,全县实施各类项目27个,累计投入5000万元,治理土地面积9.4万亩,其中改造低产田、盐碱地8万多亩。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省政府改造10万亩盐碱地的目标,率先对北徐屯乡重度盐碱区进行改造,并将改造后的土地按一定比例纳入集体统筹,为全县连片发展设施蔬菜提供了重要保证。二是从加快土地流转中拿一块。这几年,我们坚持依法依规、农民自愿的原则,因地制宜,一家一策,规范操作,在推进土地有序流转集中上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概括起来:一置换、二互换、三转包、四租赁、五买断。三年来,通过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1.16万亩,为全县设施蔬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腾出了土地、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县重点建设的千亩园区有:龙泉镇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千个日光温室区、千亩移动大棚区,大白登镇千亩日光温室园区,北徐屯乡千亩日光温室园区,罗文皂镇农业观光园,鳌石乡千亩日光温室园区等7个;百亩以上的片区有:王官屯、下深井、古城等12个。

  三、创优服务,靠满腔热情和严谨工作提升发展水平。

  一是搞好产前基础服务。一抓规划。我们瞄准全国一流的水平,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高起点、高标准地对全县设施蔬菜发展进行总体规划。重点布局南北两大盆地,再用三年到五年时间,设施蔬菜面积力争达到7万亩。其中北部盆地包括龙泉、罗文皂、北徐屯、大白登、狮子屯五个乡镇,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万亩,南部盆地包括鳌石、东小村两个乡镇,辐射带动友宰、古城、马家皂,设施蔬菜面积突破1万亩。二抓建设。在总体把握上坚持“集中连片、方便群众,以土取胜、效益至上”的方针,在单体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抗冻、抗风、抗雪、出水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建棚标准,避免了在建设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是搞好产中技术服务。建好棚还得种好菜。特别是多数农民没有种过大棚菜,产中服务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产业发展中心,负责全县设施蔬菜技术服务;各乡镇专门从山东寿光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分片入户,进行指导;县电视台专门开办了《农业科技跟我学》专栏,聘请寿光和省市专家、县内“土专家”“田秀才”,讲授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同时整合农委、科协、科技、扶贫等培训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实现了技术服务全覆盖。通过“传、帮、带”,现在大部分菜农基本上掌握了种植技术。三年来,全县累计引进蔬菜新品种136个,推广了碳气入棚、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128项,科普率达到27%,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标准生产和品牌创建,是确保设施蔬菜健康、高效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紧紧抓住进入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和全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县的机遇,制定和完善了各个蔬菜品种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按照规程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大力鼓励各乡镇、专业合作社创建品牌。对于获得国家级品牌的奖3万元、省级品牌的奖1万元、市级品牌的奖5000元。目前,全县“绿丰”牌青椒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黄瓜、西红柿等8个品种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今年,我们将启动运行蔬菜质量检疫检验中心,对上市的每一种蔬菜都要贴上“身份证”、配上合格证,确保“绿色蔬菜”名副其实地走向市场,让人们买得放心、吃得舒心。

  三是搞好产后销售服务。产出了菜,还得卖出去;要卖出菜,长远在市场,刚起步还得靠政府。为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乡镇领导干部、涉农部门主要领导和部分农民经纪人,专程到大同宾馆、吴煤集团、大同大学、大同二中和批发市场等地进行走访对接,签订供菜协议,实行定点配送,提高了阳高蔬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要从长计议,全力推进专业市场建设。目前,投资3164万元的绿色蔬菜储运集散中心,已经投入试运营。全县蔬菜生产集中的龙泉镇、北徐屯、罗文皂、狮子屯、大白登、王官屯六个乡镇,都建立了蔬菜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中心由一名乡镇副职专门管理,全面负责销售工作。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现在从事蔬菜生产、销售、技术、农资等各类专业合作社达到68个。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0149-1.html

标签:农机 农村 生产 安全 确保 平安 视点 创建

上一篇:农机工业发展获五方面支持
下一篇:农机有望纳入以旧换新范畴